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不开悟,永远是门外汉

  • 时间:2021-11-13
  • 文章来源:
  • 作者:

  十者要悟。“志道”“据德”“依仁”可以已矣,而又曰“游于艺”,何哉?艺一也,溺之而不悟,徒敝精神。游之而悟,则超然于象数之表,而与道德性命为一矣。

  昔孔子学琴于师襄,五日而不进。师襄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得其声矣,未得其数也。”又五日,曰:“丘得其数矣,未得其理也。”又五日,曰:“丘得其理矣,未得其人也。”又五日,曰:“丘知其人矣。其人颀然而长,黝然而黑,眼如望羊,有四国之志者,其文王乎?”师襄避席而拜曰:“此文王之操也。”

  夫琴,小物也,孔子因而知其人,与文王觌面相逢于千载之上,此悟境也。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到此田地,方知游艺有益,方知器数无妨于性命。

  ——【明】袁了凡《训儿俗说?修业第五》

  【小识】

  这段文字,谈悟境,似乎不可理解,有点夸张。夸张可能略有之,但事实确实真实不虚。不到如此境界,谈何文学艺术?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非常有名的话。多年来,我悠游其中,得益匪浅。这里只谈“游于艺”。艺,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也可以泛指艺术。

  袁了凡《训儿俗说?修业第五》,认为进德修业有十要,一者要无欲,二者要静,三者要信,四者要专,五者要勤,六者要恒,七者要日新,八者要逼真,九者要精,十者要悟。

  悟者,开悟也。这是学习的根本。不开悟,永远是门外汉。了凡说,《论语》上说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就可以了,而又说要“游于艺”,为什么呢?因为同样是艺术,倘沉溺其中而不开悟,只是白白浪费精神。优游在“艺”之中,豁然开悟,便会超越事物的表象,从而与道德、性命融为一个整体。“象数”,易学术语,象,指卦象、爻象;数,指阴阳数、爻数。这里,泛指事物的表象和操作技术等。“与道德性命为一”,是一个何等境界。

  所以,下面了凡就举例说明。说以前孔子向师襄学琴,五天都不更新曲目。师襄说:“可以练习新的曲目了。”孔子说:“我只是掌握了它的声音,还没有掌握它的音律。”又过去了五天,孔子说:“我得到那个音律了,但还是不懂其中的道理。”又过去了五天,孔子说:“我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但还是没有感知到作者这个人。”又过去五天,孔子说:“我终于可以通过琴声感知到作者了。这个人呀,个头比较高,肤色黝黑,目光深邃,怀有天下之志,这个人不就是文王吗?”这个故事,颇像《庄子》的故事,比如,梓庆削木为鐻,还如坐忘那段文字,都类此。

  《庄子》记载,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精神裂变的过程。凡是从事文学艺术者,真正要到达很高的境界,必须经过这样的阶段。最高境界即“以天合天”。如果还想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则仍在艺术门外矣。孔子这个故事有点神奇,但道理是一样的。

  师襄听到孔子的这段话,马上离开座席,向他施礼参拜说:“这就是文王所作的琴曲呀。”

  于是,了凡感慨道:“夫琴,小物也,孔子因而知其人,与文王觌面相逢于千载之上,此悟境也。”琴,不过是小物件,孔子却能凭借它来了解作曲者,而且跨越千年,与文王相见,这就是悟境呀。“悟境”,是儒家非常重视的一个参悟阶段。

  “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里化用了孟子的话,意思就是吟诵诗歌,阅读书籍,必须了解作者,否则,就无法真正懂。“到此田地,方知游艺有益,方知器数无妨于性命。”到了这个境界,才会明白悠游于艺术的妙处,也才知道器物、象数并不妨碍对生命之道的体认。

  李泽厚说,儒道互补。可以说,在精神内层,儒道是一致的。只可惜颜回死得太早了,把孔子这部分绝学没有传下来。所以,如今读来,一旦进入精神层次的讨论,庄子还是比孔子要透彻一点。后来的宋明理学,继承了思孟学派,又兼收禅宗的东西,应该说,有了一个飞跃。(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40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