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庄有墓田一块,价十二两,先君曾欲买置,因有无主孤坟一座,必须刨去。先君曰:“嗟乎!岂有掘人之冢以自立其冢者乎!”遂去之。但吾家不买,必有他人买者,此冢仍然不保。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即留此孤坟,以为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孙,永永不废,岂非先君忠厚之义而又深之乎!
夫堪舆家言,亦何足信。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虽有恶风水,必变为善地,此理断可信也。后世子孙,清明上冢,亦祭此墓,卮酒、只鸡、盂饭、纸钱百陌,著为例。
雍正十三年六月十日,哥哥寄。
——【清】郑板桥《郑板桥家书》
【小识】
国人自古就很重视风水,尤其墓地的风水。认为占个好风水,后代就可以当大官。但那些通达的士大夫都很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关键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宋代范仲淹,就是如此。有人给他看了一个好地方,他说,既然是好地方,我就不能独占,还是让大家都沾光吧。于是,在那里建了一座学校。
清代郑板桥也是这样的一位通达之人。他在范县署中给表弟的信中说:“墓地风水,原属堪舆家,籍以惑人利己之言,不足取征也。”堪舆家,即风水先生。他认为,这些风水先生讲究这些风水的目的,都是“惑人利己之言”,诱骗别人,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不足征也。”古人说:“墓地好,不如心地好。”他也认为:“苟子孙心地恶,祖宗虽葬好地,不兴发;子孙心地好,祖宗虽葬恶地,亦得兴发。”关键是子孙心地好,那么即便是恶地,也照样“兴发”。子孙心地不好,即便是好坟地,也不会发达。如此通达见解,值得学习。郑板桥也以范仲淹为例,“范文正公见五绝之地,不忍遗祸他人,安葬其父母,竟得飞黄腾达,位至宰相,足见好心地可以移转恶风水。” 五绝者,指某个地方,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皆不能吸收好的气运,如财运、官运等。这样的地方就被称为五绝之地。范仲淹碰见一块地方,风水先生认为是“五绝之地”,他不忍遗祸他人,就把自己的父母安葬在那里,竟然飞黄腾达,后来位至宰相,“足见好心地可以移转恶风水。”
我们这里选取的这封信,是郑板桥在焦山读书时,给弟弟的家书。他忽然想起当年父亲曾想在郝家庄买一块墓田,但因为有一座无主孤坟,必须刨去,就罢了。父亲说:“哎,哪里有挖掘人家的坟,建自己的坟的道理呢?”但是,这时的郑板桥觉得自己应该买下来,如果自己不买,别人买了,那座孤坟可能无法保全。于是,让弟弟向郝表弟打听此地下落,如果还没有出售,就给十二两银子买来,以后埋葬我们夫妇俩。“即留此孤坟,以为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孙,永永不废,岂非先君忠厚之义而又深之乎!”牛眠,即墓地,用陶侃的典故。陶侃家里的牛忽然找不见了,一位老父告诉他,你家的牛卧在前岗的某地方,那个地方风水很好,若把老人葬在那里,“位及人臣矣。”郑板桥这里的意思是,买来这块坟地,也永远保留这座无主孤坟,作为我们墓地的一个伴偶,并刻石告诉子孙,永远不能挖掉。“岂非先君忠厚之义而又深之乎!”郑板桥的这种境界,恐怕至今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他接着说:“夫堪舆家言,亦何足信。”那些风水先生的话,怎么可以相信呢?“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虽有恶风水,必变为善地,此理断可信也。”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摈弃浮薄念头,保存忠厚的心性,即使有“恶风水”,一定会变成好地方。这个道理,是不能怀疑的,“断可信也。”
他还告诫子孙,以后清明上冢,也祭祀这座孤坟,一杯酒,一只鸡,一盂饭,一百陌纸钱。
读此信,郑板桥的仁爱之心,虽经两百多年,依然让人感佩。(杨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