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委要闻

不惧险夷

  • 时间:2021-11-27
  • 文章来源:
  • 作者:

  道有险夷,履之者知”出自刘基的《拟连珠》: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金元时期元好问有诗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遇险即欲避,安得皆通达”,系元好问安慰鼓励朋友李彦仁所作。李彦仁遇到挫折,向元好问请教。元好问回答,人生在天地之间,所经历的道路既有坦途也有险阻,如果一碰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那么还有哪条路能够走得通呢?

  

  南宋陆游有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晚年辞官,在游历山水时悟出了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哲理。陆游行路,王安石乘船,虽交通方式不同,却都是描写因山水遮挡,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唐代王维在游览蓝田山的石门精舍时,也有关于疑路”的诗作: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舟行至此似乎到头了,又使人疑惑沿这条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谁知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这意外的发现,源自坚持不懈的勇往直前。疑路之后的通明,叫人多么欣喜。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到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古人擅长借喻自然环境以勉励自己,劝慰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理朴素,蕴含辩证智慧,对我们应对当前风险挑战仍有启发。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进行艰难探索,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崎岖险道”要多加留心,平坦夷路”更不能放松警惕。人们处于危险之中,容易保持清醒,顺境时却容易放松,而这时恰恰蕴藏着危机和祸患,只有时时惕厉自省才能行稳致远、走向未来。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历史的道路从来不会只是坦途,会有重峦叠嶂,也会有激流险滩。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前进,以时时自勉的清醒审慎前行,以更大的勇气迎难而上、奋勇向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惧险夷之道,不断于变局中开新局。

  


原文链接: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1126/gxjjw61a02a98-16481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