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委要闻

前沿访谈 | 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

  • 时间:2022-01-13
  • 文章来源:国家监察委员会
  • 作者:佚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林

  2022年1月2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兴晟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数字车间,自动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赶制来自吉利汽车的订单产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1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大计进行了定调。展望2022年,我们有信心有底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更好地理解、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中国经济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

  记者:过去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王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在政策内涵、施策手段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变化。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一表述非常清晰、精准。需求收缩包括了内需和外需。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但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至常态,供应链瓶颈加剧通胀压力,全球滞胀风险加大。从内部消费看,2022年制约消费的收入、疫情、避险倾向等因素将取得一定程度的好转,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逐渐长尾化,但大幅度的改善依旧难以实现,消费复苏依旧乏力。

  供给冲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涨价,在供给受阻加之货币溢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生产成本上升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在疫情影响下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冲击,产业供应效率还没有恢复。供给冲击最终的影响,就是通胀压力增加。

  预期转弱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环境变化。在金融视角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预期和现实会相互影响,预期越悲观,消费和投资也越谨慎。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预期管理。

  总体来说,中央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已经确定,就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记者:围绕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怎么理解稳字当头?

  王彤:稳字当头,一是要抗冲击,二是要防风险,三是要保平衡。冲击主要来自于外部,新冠疫情的变化、潜在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经济内部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庞大、企业债务违约等。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保持稳定发展,就必须兼顾多方面目标,比如在宏观调控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之间,在环境约束与经济运行之间,在全局统筹与局部实际情况之间,都要找到平衡点、把握好尺度,要以系统思维把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保障稳定可持续发展作为施政第一要务。

  从宏观层面,核心是稳增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前进道路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对复杂挑战的有效手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调整、新冠疫情冲击、“双碳”目标约束的复杂国情背景下,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速,一切发展都会失去基础,任何转型计划都会落空。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以基建托底经济,质和量齐重。

  从微观层面,稳就业是第一要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会议从宏观层面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从微观层面提出,“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因此,保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是关键,尤其要精准施策,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在现有减税降费政策延期的基础上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增加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

  关键点则是稳预期。会议确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是从根本大局出发稳定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合理的预期是人们依据对未来情况的估计或预判进行行为选择,而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决定了经济社会的绩效。稳预期,我们才能稳节奏,稳步伐,才能进行主动选择和积极调适,实现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组合,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从经济运行层面稳定发展预期,引导市场正确有效投资。同时,稳预期,还需要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减少极端化、非理性的观念影响,消除市场的种种疑虑。会议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领域,进一步理顺各方在这些领域存在的认知偏差,从思想认识层面形成长期、合理、稳定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长期投资热情。

  记者:“稳”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突出的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如何理解“稳中求进”?

  王彤:稳是操作手段,是应对方法,创新、突破、发展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稳”是为了求“进”,“进”了就能更“稳”,“稳”是“进”的现实基础,“进”是“稳”的长期保障。“稳中求进”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侧重的表现。

  第一,科技创新要“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核心内生动力。尤其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开新路、解难题、破危局。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以来,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第12位,并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多维度排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仍然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体制问题突出、科技应用水平不平衡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将进一步激活科技体制,产出更多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深化改革要“进”。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一步理顺经济结构、疏通制度堵点、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保障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第三,精准施策要“进”。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特色。比如,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在市场非常关注的房地产领域,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方面,要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指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等。强调精准施策,既是党和政府提升现代化科学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也将对地方具体政策实施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带来重要影响。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领导经济工作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对此,该如何理解?

  王彤: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具有非常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厘清了此前的种种模糊认知,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稳定信号,从而统一了思想和认识,进一步纠正认识偏差和执行偏差,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基础性意义。

  会议还突出强调了系统思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加强统筹协调,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把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改革事业顺利推向前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政策为关键词,针对七个方面的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从实际上运用系统观念加强了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了政策合力,体现了中国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且,以“结构政策”代替了以往“产业政策”的提法,表明将更加重视从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全局性系统思维出发,通过影响框架条件来引导和改变经济主体的决策,减少了对具体经济结构的直接干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

  会议特别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事业行不行,首先看队伍;队伍强不强,关键在干部。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总的来说,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了充分预估和研判,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明确精准的部署安排,创新频出、亮点纷呈,大幅提振了市场信心。(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月6日理论周刊第8版)


原文链接: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1/t20220106_1625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