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委要闻

一线故事 | 银杏深处有人家

  • 时间:2022-01-13
  • 文章来源:国家监察委员会
  • 作者:佚名

  每年深秋,八都岕“十里古银杏长廊”便层林尽染,金色银杏树与青山绿水勾勒出特有的景致。

  八都岕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在长12.5公里的银杏长廊中,散落着3万株原生野银杏树。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树就有3600多株,千年以上古树5株。银杏树被称为“公孙树”——生长缓慢,寿命很长,“公公种树,孙子得果”。民间俗语说“桃三李四杏五,唯独不种银杏”,就是因为银杏收息太慢,而八都岕人却道“桃三李四杏五,谁也不及银杏”。

  几十年来,银杏资源一直是当地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岕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银杏树,“集体经济时期,白果由国家收购,改革开放以后,经营权就下放到村里农户手上,不少人靠它掘到了第一桶金。”白果是银杏的果实,在八都岕方一村老人蒋明堂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初,白果价格连年上涨,曾涨到30多元一斤,远销日本,不少当地村民靠守着银杏树卖白果,成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

  提起银杏树,蒋明堂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们一起在树下乘凉的画面:“那会还是六七十年代,我们把大石板铺在银杏树下,大家坐在树下讲故事、拉家常。初夏树叶很密,阳光从缝隙里渗透下来,人坐在树下,舒服极了。”

  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末,由于各地跟风种植银杏,银杏果的价格不断走低,八都岕里的5个行政村渐渐成了欠发达村。“早些年,白果行情不好,一些村民就不重视了,甚至还有人从银杏树上锯木头做砧板。”蒋明堂感慨,古银杏树因缺少养护管理,出现长势衰弱,提前掉叶等情况。没法再守着银杏树,村民们只得外出打工,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

  越来越差的环境、越来越冷清的村子,给村干部敲响了警钟。银杏树是自然的馈赠、先人的馈赠,不能任由其被破坏,一定要把昔日的美景找回来!

  在村干部的带领和倡议下,村民用砖石为古银杏筑起了保护围栏;深翻根部泥土,施上饼肥;及时整枝修丫,用水泥修补树干窟窿,避免雨水渗入。村干部专门去学习银杏培育技术,在确保本地银杏树密度的前提下,培育商品树苗,形成了一条银杏树种植、经营、绿化工程产业链。

  2017年,小浦镇牵手浙江农林大学等专家团队,为3万株原生野银杏开展健康体检,制定了相关的养护方案,各村还成立专门的养护团队对古树进行跟踪式养护工作。2020年,长兴3600多株百年古银杏有了健康档案,当地开展“一树一策”保护行动,为每一棵银杏树建立档案,树龄、编号、介绍、养护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扫码登记,实现后台监测,从而更好地维护管理古树。

  经过多年的精心呵护,古银杏焕发出新的生机,又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新种植的苗木也逐步成林,与高大的古银杏一起形成了错落有致的银杏群落。

  “在保护古树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懂得,不仅要保护好古树,更要把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方一村党支部书记蒋德胜告诉记者,“2017年起,我们八都岕明确了创建省旅游风情小镇和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

  近年来,小浦镇一方面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古银杏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通过全域旅游建设,如今道路、景观绿化、设施配套等不断完善。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小浦镇“残忍”地拒绝了许多项目。“这些年镇里启动大大小小的基建项目不少,其中避让银杏树是一条基本原则。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仅对项目发展非常配合,也自觉把银杏当孩子看,承担起保护的责任。”蒋德胜说。

  昔日卖果子,今朝卖风景。乡村旅游的红火点燃了村民的创业热情。岕里人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做起了特色手工制品,民宿经济从原本的小打小闹、零散无序农家乐,走向了更高端的特色民宿品牌化打造之路,效益远远超过了只卖果子的年代。

  “诀窍就是‘好山好水好风景’,把银杏、花海、空气、土壤、水等都保护好了,产业就会越来越旺,日子才会越过越好。”蒋德胜说,“生态+产业+旅游,这个路子肯定要继续走。从前许多村民都在外务工,现在大家都愿意回到乡村,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下生活,只要肯干就会有收入。可以说,我们金黄色的银杏叶,是真正的金叶子;我们这片绿水青山,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村在山中,树在村中,房在林中,人在画中,八都岕的蝶变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田心)


原文链接: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1/t20220104_1619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