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忙趁东风放纸鸢

  • 时间:2022-04-23
  • 文章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 作者:佚名

  阳春时节,莺飞草长。明媚的春光里,风筝在空中轻舞飞扬,舞动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是春天一道不可或缺的美丽风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的著名诗句,便是家喻户晓的“风筝图”。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质风筝便出现了。说起风筝,山东潍坊有着“世界风筝之都”的美誉,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这里。潍坊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四月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会),是世界各地风筝爱好者青睐的竞技舞台。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据记载,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见鹞鹰翱翔于天空,深受启发,便“斫木为鹞,三年而成”。这只木质鹞鹰,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也是全世界飞上天空的第一只风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风筝之名,出现于唐朝。晚唐时期,有人在“鹞鹰”上加入了琴弦,飞上天空后,经风一吹,便发出了悦耳的乐音,“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如古筝弹奏一般,人们便称之为“风筝”。

  古代的很多书画作品、史籍中,均有其乐融融放风筝的记载。宋代著名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细节画面。清代画家吴友如绘了一幅《放风筝》图,并在画面上题诗道:“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高骈的《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将晚上风筝在高空发出的不同声响作了精彩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元稹的“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宛如一幅风筝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清代郑板桥的“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早期的风筝常被作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楚汉相争垓下之战中,汉将韩信借用风筝在空中侦察敌营,并在空中发出笛声,配合“四面楚歌”,使楚军军心涣散。在明代,更有人将军中风筝拴系炸弹称之为“神火飞鸦”,以四条导火线引燃,飞入敌营炸伤敌军。

  风筝以骨为神,以线为距,也常被人用以象征守正有度。大家熟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实还是一位风筝专家。他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便是为了勉励朋友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曹雪芹有一个被人称为于瘸子的朋友,于瘸子在服役期间脚受了伤,因家里人口多,生计艰难。一年年关将至,于瘸子家里揭不开锅,便哭哭啼啼,四处求助。曹雪芹平生仗义疏财,家中也没有几个余钱,正无计可施,猛然间想到某府上有个公子愿意高价购买风筝,便用身边现成的竹子和纸张,当即扎了好几个风筝,送给于瘸子去卖,解了于瘸子的燃眉之急。后来,曹雪芹教会于瘸子扎风筝的技艺,希望他从此可以做一个有骨气的、自立自强的人。

  一只小小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都有一根线连在地上、握在手中。风筝的内涵也浸润着人们的心灵——无论你飞得多高、飞得多远,都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小文)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yy/202204/t20220412_5327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