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南浔古镇,有举世闻名的小莲庄和嘉业堂藏书楼,均是南浔首富刘家所建。在小莲庄的刘氏家庙前,矗立着清朝光绪帝所赐的“乐善好施”石牌坊,藏书楼正厅内,还悬挂着溥仪所赐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在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变幻中,刘家几代人崇廉修身、诚信经商,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切都离不开刘家崇廉修身和多读书的家规家训。
刘镛像
刘镛,生于1826年,家境贫寒,从小辍学经商,因此对读书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他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明理明志,唯有崇廉,才能清心正身,唯有书香与清风,才能致远长久。20岁那年,正值“欧洲诸国开商埠于上海,大购湖丝,岁出口八九万包,业丝者赢获过多”的时代,他与同乡合作,东拼西凑了200 银元,开设丝行。刚开始,丝行店小本薄,每日收购蚕丝,打烊后转卖给广东人开的“广庄”,赚些差价。虽然他读书少,但他常与家人和店中伙计讲,提供生丝的百姓是“寸”利,“广庄”才是“尺”利,所以人要正、寸要宽、尺要紧,绝不能与百姓争利。他“宁可自己分文不赚,也不让百姓吃亏”的口碑,让四乡八邻的百姓都愿意把生丝往他那里送。
小莲庄
有一年,一家洋行从上海来镇上办货时,钱包落在了刘家丝号。刘镛赶紧设法找到失主,归还了所有钱财,商人非常感动,认定刘镛为人正气,此后向他提供贷款和做生意的机会,鼓励他把丝号开至沪上。几十年后,刘镛果然凭着诚信、忠厚的品质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家产堪比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位列南浔镇“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首。发迹后的他热衷于还诸社会,设立了诸多“扶贫基金”。而对百姓大方的刘镛对自己却相当节俭,六十大寿时,家人要为他大办寿宴,他坚决推辞,他用做寿的钱创立了南浔最早的私立小学,供贫困儿童免费入学。在建家庙时,因“莲”与“廉”同音,崇廉的刘镛就把它命名为小莲庄,又在水池中遍植莲花,就是要提醒后人要崇廉修身、清心正气。
嘉业堂藏书楼
刘镛曾留下“读书很重要,后代要多读书”的家训,至刘家第二代刘锦藻已是“进士商人”,后来的社会巨变,使崇廉的他成了一股激流勇退的清流,一门心思在西湖边的坚匏别墅中著书立说。第三代代表人物、嘉业堂主人刘承干,把老太爷“后代要多读书”的家训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南北闻名的大藏书家。他唯书是嗜,鲁迅称他为“傻公子”,买起书来一掷千金,收藏了不少珍善秘本。1920年,他利用南浔刘氏家园,建成中国近代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曾有宋本 79 部,元本 84 部。至1930 年左右,刘氏停止购书时,总藏量已有二十万册六十万卷。
藏书楼雕版
在传承崇廉修身的家风上,刘承干为人一身正气,藏书从不自秘,而是以书香交友。嘉业堂藏书楼内辟有专门的阅览室,只要有熟人或名人介绍,都可以来此借阅抄录。此外他还自费雕版刻印,使得嘉业堂藏书楼逐渐成为一座中华民族古代珍籍的宝库。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子美 ( 曾在嘉业堂藏书楼任编目主任八年 ) 回忆,刘承干曾经给他算过一笔投资藏书、刻书的账:建嘉业堂藏书楼12万银元,购书30多万银元,刻印书20多万银元,聘人编、校、抄、鉴定等10万银元,总计80多万银元。而80多万银元,是当时可在上海买十余座花园洋房的价钱。1951年11月19日,刘承干致函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将嘉业堂藏书楼及四周空地、藏书楼雕版连同各项设施等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
“钦若嘉业”九龙金匾
当年嘉业堂藏书楼得名“嘉业”,是因为溥仪赐匾额“钦若嘉业”,寓意藏书是最美好的事业。为了发扬这最美好的事业,刘家后代还在故乡南浔设立了“刘湖涵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小学老师和优秀学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刘家四代人富而好礼、热心公益的实践,无疑是对“后代要崇廉修身和多读书”这一家规家训最好的继承。藏书、读书依赖的是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国家强盛,人民才能多读书;而唯有多读书,才能清心修身正已,才能诞生南浔刘家这样的儒商家族,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湖州市南浔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