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新兴镇内孟村坐落于青松翠柏密布的山间盆地中,该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廉洁文化底蕴深厚。内孟村是松阳孟氏宗祖地,素有“孟氏古里”之称。
内孟村全景
据孟氏族谱记载,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孟子52代裔孙孟世醴迁入松阳,至今已有848年。
内孟村旧称“黉源”,意为学问之源、知识之源。孟世醴十分欣赏此名,卜居在此,后改村名为“内孟”,昭示此乃孟子世家之内,并借用“黉源”为堂号,彰显孟子道德文化绵延之意。村名堂号两相辉映,具珠联璧合之妙。
内孟村村口牌坊
孟世醴,字醇,号东赢。北宋末年,随祖父孟十六南渡,自檀溪(今湖北襄樊市一带)至姑苏(今苏州市),继迁会稽(今浙江绍兴),后又辗转江南各府异县,最后定居松阳之黉源(今内孟),是为黉源世系始祖。谱载孟世醴于宋乾道年间登进士,仕秘书郎,后出为判官,又累迁至太常卿,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改授松阳主薄。孟世醴为官期间在其位、谋其政,清正廉洁,“为民请命、勤抚字,善继狱,邑人诵为‘孟父’”,后淡泊名利不愿为官,辞官后留在黉源,基宇经营,设书院、敦诗书,修身乐道、以传家风。
孟世醴人像
孟裔宗族文化浓厚,黉源宗谱中《家训》以孟子教诲为主,共九条,旨在继承孟子道德文化。族规共十三条,条条叙伦敦睦,劝勉礼让,倡导存孝扬善,勤俭廉洁。宗谱记载,自宋淳熙至清末民初700多年间,黉源孟裔共传25代,出庠生、增生、贡生、廪生、国学生、国子监太学生102人。
孟氏《家训》修身篇中有言“谦虚谨慎,心宽体勤,勿贪名利,勿恃聪敏”。孟世醴十世孙孟宾洪英年早逝,其妻叶氏时年仅24岁,她坚强独立辛苦操持家业,且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尤其是家风教育,坚持以孟氏族规家训规范子孙言行,并要求子孙恪守本分、廉洁处事。叶氏子孙后代潜心向学,不负期望,共有50余人或为官有为,或治学有道,且均清正廉洁、干净为人,后世因此称赞叶氏“有昔‘孟母教子’之美德”。此外,《黉源孟氏宗谱》主修人孟振台恪守孟氏《家训》,以“读书为本,常思祖训,志存高远”为处世准则,一生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游画诗均堪称一绝”,一时成为佳话。
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孟氏宗祠
目前,内孟村仍然保留着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孟氏宗祠。宗祠正门上方高悬着“孟氏宗祠”的牌匾,左右两边则挂着“励子孙勤学勤俭勤劳动”“思先祖重民重德重内省”的两块牌子,寓意子子孙孙要铭记祖先教诲,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孟子思想里的道德正气、廉洁奉公也被后裔很好地融入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孟氏村规民约的契约精神来进行内在自我约束,以此提升自身的品格和觉悟。
黉桥护栏刻有孟子名言
孟氏宗祠门口有一座造型美观的石拱桥——黉桥,连通村庄与河中孤岛“水心屿”。漫步于黉桥,桥面护栏上镌刻着孟子深入人心的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氏后裔将孟子思想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刻提醒自己注重提升道德境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更寄托着对后世子孙传承弘扬孟氏族规家训,秉持清正廉洁优良家风的美好期许。
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树民风。近年来,内孟村将孟氏族规家训中的廉洁文化有效融入清廉村居建设,并依托“茶乡”优势,将采茶、制茶、品茶、论茶、赏茶等茶文化核心体验与孟子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开发“茶廉旅”资源,让游客游览的同时沐浴“廉洁清风”。如今,内孟村已然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村风清朗的“人文内孟”“清廉内孟”。
(松阳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