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一印千年痕

  • 时间:2022-08-06
  • 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 作者:佚名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人尽皆知。然而还有一样用具,挥翰临池往往也少不了,那就是图章盖印时用的颜料——印泥。

  我自小生活在闽南农村,一方印泥是家家户户常备的文房用具。一般是在一个木质抽屉里,同家里最重要的书纸材料放一起。寻常百姓家,用印是大事,婚丧嫁娶,订契立约,都马虎不得,连带着印泥也沾染了郑重的意味。蘸泥,落印,一份寻常纸张,便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能受天理人情的约束与保护。

  印泥前身是封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用简牍书写,传递重要文件时,为防窥视,便将简牍扎紧后包起,在外面裹上泥块,加盖印章,作为封缄的标志。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造纸技术的普及,人们慢慢就都用纸张来书写,封泥被以朱砂等天然红颜料调制的印泥所取代,作用也渐渐变成取信于人。

  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开始以印泥在书画作品中钤印,或留姓名斋号,或表鉴定收藏,又或记时记事。长期书画相随,印泥渐渐成为一门特色的艺术。“读画钤诗露宝光,卷中磊落扇头香。”清代阮元在《印泥》诗中如此描绘印泥在书画中的形象。传统书画多为黑白,用少许的朱红色补充,能够平衡视觉上的寡淡之感。书印相映成趣,拓展了传统审美空间,赋予了书画别样意韵。

  盖用印章者之择印泥,犹善书者之择其笔墨。印文稍有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便天差地别,因此好印泥常被文人墨客视为心头肉。据说有一次,画家齐白石全神贯注作画时印泥被人抠走一块,老先生发现后气坏了,在白石画屋大书布告,这边柱子上贴一个告示:“你又来要偷我印泥么?白石老人启。”那边太师椅旁边搁一小条:“你还想偷我印泥么?”让人忍俊不禁,却也可以看出画家对于印泥之珍视。

  不过,要想得到这抹“宝光”却不容易。当代印泥一般以蓖麻油、艾绒和朱砂等作为基础材料,其制作过程千锤百炼,可谓精益求精。例如名列中国三大印泥瑰宝之一的漳州八宝印泥,以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再加上陈年晒油、艾绒等,需要许多繁复的手工操作,其间连调制的手势也有讲究,如此才能“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正平和,钤印选泥也是如此,颜色正,方能纯。好印泥红而不燥,沉静雅致,印在书画上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即使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清晰厚重。而差的印泥所钤之印,不用多久印迹就会变模糊,周边还常渗出一圈油来,好字好画皆毁。其中差别在材质,在工艺,更在一份沉得下去的心。

  除了印泥本身,钤印手法也很有讲究,不能多也不能少,需要有“底线”意识,拿捏好尺度。殚精竭虑完成一幅佳作后,取出宝印重重一压印泥,再往纸上一扣,往往以为功德圆满,实则此时最容易功亏一篑。印泥太密太厚,沾毛带丝,盖不出好印来。最是人生得意时,最要经得住考验。蘸印泥宜轻勿重,不可挤压、使劲敲打印胎,不然就会在粘上大量色浆的同时将纤维从交织状态中提拉出来,纤维易被折断、受损、起毛,甚至打烂,书画印泥两失。

  小小一方印泥,不仅展现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反映着独到的传统美学追求,更深深蕴含着审慎、敬畏规则的处世哲学。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208/t20220801_758792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