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敲:门是敲的,但备一块敲门砖似乎多此一举

  • 时间:2022-09-03
  • 文章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作者:佚名

  8-31.png

  “敲”是一种传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凡上过学、念过书,一定对这个“敲”字印象深刻。学校最醒目处,挂着一口大钟,算是学校的“指挥系统”。起床的时候一下一下敲,学生理解为“起,起,起……”;上课的时候两下两下敲,学生理解为“上课、上课、上课……“;下课的时候三下三下敲,学生理解为“下课了、下课了、下课了……”;集合的时候,连续不断地没有标点符号地敲,学生理解为“快快快快快快快……”

  不仅如此,课堂上,学生若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老师就会用手指敲几下讲桌,提醒学生集中精力。一般情况下,“敲桌子”是一种善意行为,不当众批评,也不点名,老师一敲,学生回过神来,一切如常。

  同时,老师若讲到关键处,或重点所在,也常常会用教鞭敲几下黑板,意思是这些内容有可能在作业中遇到,更有可能在考试中遇到,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同样,“敲黑板”更是一种善意行为,老师一敲,学生心领神会,目不转睛。

  《说文解字》:“敲,横擿(zhì)也。”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旁敲侧击。虽不指名道姓,不单刀直入,但却能让人有所警觉,有所收敛。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社会上,也处处能听到“敲”的声音。“敲黑板”不仅成为网络流行语,在官媒中也经常遇见。听见“敲黑板”的声音,很多人都有一“听”如故的感觉:“重点”来了,得多用些心,多用些功。“敲桌子”则通过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扯袖子”,比如“咬耳朵”。有了“敲桌子”的声音,自然就会有人知道要停止什么,要纠正什么。

  鼓是敲的,但老是敲边鼓好像不太给力;门是敲的,但备一块敲门砖似乎多此一举。(尚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96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