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识】
《说文解字》:“谚,传言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传言者,古语也。凡经传所传之谚,无非前代古训。”“谚”之前常冠一“民”字:民谚者,凡人之言也,不知出自何人之口,却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以至人人皆知。
民谚不是名言。名言者,出自名人之口也,不论张三李四,还是王五赵六,都可以申请“知识产权”。所以,普通人引用名言时,不能含糊其词,也不能张冠李戴,子曰就是子曰,诗云就是诗云。但名人引用民谚时,就随便多了。《史记》中,有时用“谚曰”,《赵世家》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樗里子甘茂列传》有“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有时甚至还要加一个“鄙”字,虽然此鄙非彼鄙也,《白起王翦列传》有“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平原君虞卿列传》有“鄙语曰:‘利令智昏。’”
谚语之流传,一是内容上充满基层智慧,常常是一语道破天机;二是形式上富有修辞艺术,朗朗上口而妙趣横生,可谓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组合。
表示拼争的时候,有民谚支持:“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表示退让的时候,也有民谚支持:“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表示就地取材的时候,有民谚支持:“近水楼台先得月。”表示舍近求远的时候,也有民谚支持:“兔子不吃窝边草。”同样,民谚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民谚也说“脱毛的凤凰不如鸡”;民谚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也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不是狡猾,而是辩证;不是因为嘴是圆的、舌头是软的,而是因为事情是变的、形势是转换的。是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民谚者,俗言也。俗者,通俗也。能把深刻的道理,说得通俗,说得接地气,也是一种本领。所以,人们在引用民谚时,经常会说一句“俗话说得好”。
俗话说得好:“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