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夜长,不惯早睡的我又开启了夜读模式,偶然读到朱自清先生的《冬天》“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和儿时的怀念。恍惚间,我不禁也想起了小时候家里过年炸豆腐的情景。
作为浚县人,洁白嫩滑的“王桥豆腐”是逢年过节的必备,为了方便保存和烹饪,买来的豆腐都油炸一下。那时红红的灶火映着父亲黑红的脸,系着围裙的母亲将大块的豆腐切成长方形的薄片,放进油锅里炸到金黄,用笊篱捞起来放进备好的盆里,而我趁父母不注意用手捏起一片,咬一口外焦里嫩,满口的甜香和父母慈祥的笑容是严冬里最温暖的记忆。
据《浚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浚县城北卫河两岸的东、西王桥两村就有很多豆腐作坊,“王桥豆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颗颗饱满金黄的豆子经过选料、浸泡、粉碎、滤渣、煮桨、点卤、压制七道工序,就变成了洁白细腻、棱角分明的豆腐,一颗豆子的华丽变身,却包含着破而后立、去粗取精的人生智慧。“王桥豆腐”软硬适中,久煮不烂、煎炒不碎,油炸后焦香酥软,配上软糯劲道的小河白菜,炖成一锅浓汤,是我儿时心目中的无上美味。
一斤豆子可以做出两斤半的豆腐,所以豆腐价格向来不高,深受百姓喜爱,文人雅士们也对它钟爱有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因俸禄微薄而动手自制“东坡豆腐”,“煮豆为乳脂方酥”把清苦的贬谪生涯过得怡然自乐。元代廉吏谢应芳因年老齿落进食不便而常吃豆腐,还因此领悟禅机而称豆腐为“素醍醐”。清代诗人、美食名著《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因求一道名为“雪霞美”的豆腐菜肴做法而“三折腰”,传为士林美谈。
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豆腐还有更深的寓意,它外型方正、表里洁白、内心柔软,外型方正是监督执纪,面对不正之风和违规违纪问题,要敢于坚持原则、忠正耿直;表里洁白是政治修养,要坚守清正廉洁的纪律底线,不能放松自我要求而成为“围猎”对象;内心柔软是公仆情怀,要始终心系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送温暖。(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