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像(资料图片)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如此来描述江西的地理与人文,“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子即徐稚,孺子是他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一定的关系,这是个明显的例子。
徐孺子是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豫章郡南昌县人,他不但学问精深,而且拥有高洁的品格,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被时人尊称为“南州高士”。曾巩在《徐孺子祠堂记》说,“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陈蕃在家中准备了一张榻,只有徐孺子来了,才能用这张榻,其他人来他家住宿都不能使用,下榻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可见陈蕃对徐孺子的重视。
徐孺子是一个虚心好学之人,他曾拜黄琼为师。黄琼住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徐孺子慕名前往,拜黄琼为师,跟黄琼学习儒家经典,师生二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外人看来却是相当疏远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数年之后,黄琼步入政坛,当了大官,徐孺子便主动断绝了与黄琼的交往。黄琼是一个十分爱惜人才的学者,而且对徐孺子的感情特别深厚,就有心提携徐孺子,几次三番致信邀他出仕为官,但黄琼的这一番好意,都被徐孺子断然拒绝了。
又过了数年,黄琼去世了,徐孺子得到消息后,竟然失声痛哭,而且背着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到黄琼的灵前哭祭,以此来表达对老师的深切怀念。
许多人都不理解徐孺子对黄琼前后不一的态度:当黄琼出仕为官之后,徐孺子主动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可当黄琼去世后,他却亲往吊唁,伤心不已。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徐孺子的做法一点都不矛盾,因为这正是他的真性情所在。他不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且东汉晚期,宦官势力猖獗,许多人都选择不仕,徐孺子坚守内心的独立,保持清白做人的本色。但在内心深处,他对黄琼的感情很深,始终没有忘记黄琼是自己的老师,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一听到黄琼去世的消息,便不远千里前去哭祭,让深切的怀念化成了眼泪。
徐孺子的境界,赢得了世人的敬重,曾巩在《徐孺子祠堂记》的结尾说汉代距南宋也有近千年了,“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何以会这样呢,就在一个德字,所以为之建祠,“所以示邦人以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