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能逐东风作雨无

  • 时间:2023-05-07
  • 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 作者:佚名

  抬头看天,天上有云,云是大自然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这白云就是超尘出世的真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此飘渺仙境正符合隐者的身份;“浮云舒五色,玛瑙应霜天”,云彩具有变幻无穷的绚烂之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卷云舒,多么悠闲自在。古人众多咏云诗中,有一类却是批评云的,不妨称之为刺云诗。

  云最大的作用,是能够降甘霖于人间,助庄稼生长,若是不尽心尽职,是要招来人们的责骂的。向来悯农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咏云诗:“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白居易规劝道,云仅在岭上自生自灭,与那些不能担当不敢担当的官员何异,最好还是逐风作雨,做一些于民真正有益的事。

  唐代诗人来鹄对云更不客气,讽刺意味更浓:“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又逢大旱,农业生产荒废,百姓苦不堪言,立足于此,来鹄写下此诗。首句说云有再多的形状也没有用,因为内心是空虚的,次句恨云与人玩戏法不过是弄姿自媚,转句落到现实中,原来庄稼行将枯死,亟盼甘霖,满腔尽是焦虑与怨愤,结句是沉痛的谴责,而云根本无意救民,还高高在上、悠闲自得,这与百姓的愿望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杜甫历经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有两句关于云的诗,写得极其贴切深刻。“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此诗名为《可叹》,“白云苍狗”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杜甫接下来讲述了一对夫妻因贫而弃、因贵而合的故事,感慨云之善变无处不在。杜甫还有一首《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翻云覆雨”这个成语即来源于此。杜甫感慨有人似云彩一样反复无常惯于玩弄手段,像管仲和鲍叔牙那种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还去何处寻找呢?宋代王禹偁的痛斥更加直白,“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时值诗人因仗义执言被贬谪,在诗人眼中,云的无常变化便如小人一样难以预测防范。

  云善于变化,这也意味着云是无根的,云体形不定,大如山峦,有时因遮天蔽日而遭人愤恨。唐代施肩吾曾作《讽山云》:“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阴云遮蔽石门难以驱散,幸得大风劲吹,才能重见昭昭朗日。唐代郭震是一位长期驻边的将领,豪气干云,他有一首咏云诗:“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云在空中聚散往来一手遮天,作者不禁诘问,云啊,难道你不知道自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飘浮无根之物吗?

  在许多情况下,云是淡泊名利的代表,但有的诗人别出机杼、妙笔生花,结合云的某些文化特质,从新颖视角将云比作了趋炎附势之徒。唐代诗人崔涂终生漂泊,其诗常给人苍凉之感,他作咏云诗道:“得路直为霖济物,不然闲共鹤忘机。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如果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那一定要像甘霖滋养万物那样惠泽百姓,如果不能为官,那便像野鹤那样忘却世俗,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无可厚非,可是云啊,你为什么还要苦苦讨好楚襄王,夜夜送巫山神女去与他幽会呢?崔涂以此诗表达了自己不攀附权贵、坚守清白的气节。唐代诗人罗隐也曾作咏云诗,意旨与崔涂相近,但更曲幽,“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世态纷繁、环境险恶,即便云无心无意,不去招惹那些骄奢淫逸之事,而别有用心之人也会惦念利用飞云啊。

  赞云也好,刺云也罢,云本无过,有过错的是失德之人。古诗讲求含蓄之美,常以物比人,个中深意,并非一读即可知,但细细思索起来,总会觉得意味深长。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05/t20230506_7956957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