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走街串巷说平江

  • 时间:2023-07-16
  • 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 作者:佚名

  

  从空中俯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我们仍可在这里看到《平江图》碑中所示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道路格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平江图》碑展示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布局,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  图片来源:苏州碑刻博物馆网站

  平江,苏州的众多古称之一。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南宋石刻《平江图》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一千年前的平江府城,仍然能在今天苏州城市肌理中寻找到痕迹。以平江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景,漫步其中,众多名人故居及评弹、昆曲、刺绣等非遗文化,展示了精雅深厚的人文底蕴。

  宋元苏州称平江,水构造出苏州城市肌理

  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位朋友即将启程去苏州,离别时分,自然要赋诗一首相赠:“君到姑苏去,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苏州曾是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宫殿遗址尚存,不过,杜荀鹤可不是让朋友去怀古的,去看看姑苏城的繁华吧,房屋鳞次栉比,水网密布,人家枕河而居、依水入梦,桥多船也多,船上载着菱角、莲藕、丝绸等商品,叫卖声应和着摇桨声。

  水,是苏州的灵魂。隋唐大运河的贯通,有力促进了唐代苏州的发展,南北货物在此集散。唐朝大历十三年(778),苏州被定为雄州。唐朝将全国各州按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等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辅州为拱卫、辅佐长安之州,雄州或位于洛阳周边,或位居要津、人口繁盛、经济发达,唐朝前期的六个雄州皆在北方,后期增加的四个雄州,江南有其一,这就是苏州。

  定为雄州的半个世纪后,唐朝宝历元年(825),大诗人白居易来此任刺史,在感谢朝廷任命他为苏州刺史的表中,他写道:“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的时间并不长,但其修筑的山塘河,风雅余韵留存至今。

  北宋开宝八年(975),北宋灭南唐,平定江南,在苏州设置了平江军,这是苏州第一次被称为平江。苏州人对于平江一名的由来有一种更贴近城市肌理的解释,大江大河的水流至此处渐平,苏州城基与江河持平,故有平江之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平江军升为平江府。元代又设平江路。

  南宋时期的苏州,农业生产发达、商业贸易兴盛,有道是“苏湖熟,天下足”,亦有称“苏常熟,天下足”者,不论哪一种说法,苏州都包含其中。由于与都城临安靠近,南宋时期的苏州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南宋诗人刘过的朋友袁说友要上任平江知府,刘过写了一组诗送给他,其中一首说:“欲上姑苏望虎丘,小邦宁有此风流。山川形势今三辅,人物英雄古列侯。华屋鳞鳞冠盖里,画桥曲曲管弦楼。金陵蜀郡俱疏远,除却皇都第一州。”

  南宋时期的苏州是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倘若想要了解南宋苏州城的模样,我们该向何处寻?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入口处,有一幅复刻的《平江图》,它的原件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

  苏州碑刻博物馆设在苏州府学文庙内,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创建了苏州府学文庙,府学乃教育学生重地,文庙乃祭祀孔子圣地,经范仲淹的实践,庙学合一逐渐成为后世学校主流的布局模式。

  苏州碑刻博物馆内,最有名气的藏品或许是陆绩的“廉石”,此外便是“四大宋碑”,这四块石碑都是南宋刻写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平江图》的主题分别是天、地、人、城。《平江图》碑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阅读它,可以穿越千年,看见那时的苏州。

  独一无二的《平江图》碑,展现南宋苏州城池格局

  《平江图》碑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或三年(1230)刻成的,主持其事的是时任平江知府李寿朋。李寿朋还主持刊刻了范成大编写的《吴郡志》,此书与《平江图》当合看,可更详细了解南宋苏州城池的情况。

  关于李寿朋刊刻《吴郡志》还有一段故事。范成大是南宋诗人,以《四时田园杂兴》而闻名于诗史,他也是一位热爱自己家乡的学者,晚年编写的《吴郡志》被评价“为地志中之善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语即出于此书。

  《吴郡志》编完后,平江府将要付梓印刷,有人想让范成大在书中加点东西,地方志中有表彰名宦、乡贤的章节,谁能入选谁不能入选,对于事迹该有怎样的评价,都考验着修志者的操守。范成大断然拒绝此人的要求。此后竟在坊间流传着《吴郡志》不是范成大写的谣言,郡守惧于流言,不敢再刊刻此书,将其藏于府学中。37年后,李寿朋到苏州任职,听闻此事,颇感惊讶,认为不将其刊刻出来是憾事一桩。不论是《平江图》还是《吴郡志》,倘若李寿朋稍稍动摇、松懈,不予刊刻,都将造成永久的遗憾。

  从《平江图》碑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苏州城是一座护城河围起来的长方形城市,它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长约3.5千米,苏州的护城河也是大运河的航道,城墙上开阊门、盘门、娄门、葑门、齐门五个水陆城门。城内河道纵横交错,共计有20条河流,其中6条纵贯南北,14条横穿东西,与之相应的有20条道路。

  苏州城的道路系统很有特色,河边往往有道路,形成“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今天当我们探索苏州城时,这样的格局随处可见,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干道平江路紧贴着平江河,河上架桥,连通街区的东片和西片。

  在《平江图》中,可见城市南部偏东处有一座城中城,这是平江府衙所在的子城,相传最初为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筑。子城也建有城墙,墙外有护城河,城墙四角还建造了角楼。城内的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按照古人推崇的布局理念,理政议事的场所安排在前,居住游赏的空间安排在后。

  经学者研究,《平江图》描绘的南宋苏州城池,与今天的苏州古城在平面轮廓与街巷布局上基本一致。《平江图》中标出的地名,也有许多沿用至今,如虎丘、沧浪亭、天庆寺(玄妙观)等,都是苏州的文化地标。

  对历史文化名城倾力保护的城市规划学家阮仪三先生,曾著文研究过《平江图》,他对该图的绘制有很高评价:“《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在平面位置上把平江府的构筑物、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作了简练而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城市面貌。在图幅上也有一定的比例尺度,有相对的准确性,反映出当时具有较高的测绘水平。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平江图》既为古代城市建设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今天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提供了宝贵资料。当我们漫步于平江路及周边的小巷时,能感受到古典的意蕴与现代的便利,它既是古的,又是新的。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感受苏州深厚人文底蕴

  漫步,或许是游览历史文化街区最合适的方式,在街巷中任意行走,与老房子相遇,听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西片有九条横贯东西的小巷,被称为“平江九巷”,九条小巷向东连接平江路,向西连接观前街,这两条路都十分热闹,而小巷内更加安静。小巷中深藏着众多名人故居。悬桥巷中有顾颉刚故居,顾颉刚是出生于苏州而享誉全国的历史学家,掀起的古史辨运动在近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新中国成立后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他还是一位民俗学家,上世纪二十年代组织的对北京妙峰山庙会的调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实地调查之始;他热心收集吴歌,曾受邀担任苏州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关心苏州名胜古迹的保护利用工作。

  跨过顾颉刚故居前的小河,就来到了黄丕烈藏书楼。黄丕烈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江南一位重要的藏书家,尤以收藏宋本书的数量多而著称。他为自己的藏书楼取名“百宋一廛”,“廛”的本义是战国时期在授田制下平民被授予的田宅单位。黄丕烈自得地说自己只是一介平民,却收藏了上百种宋本书。

  一个城市的书香人家多,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自然也不会逊色。“平江九巷”中的钮家巷口,有一座苏州状元博物馆,它设在清代苏州状元潘世恩的故居中。潘世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在晚年向朝廷推荐了林则徐等人,他的家族诞生了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是当时苏州十分显赫的家族。从唐到清,苏州共诞生51位文武状元,其中明清两朝有35位文武状元,苏州状元博物馆中用“苏州状元,甲冠天下”来描述这一不俗成绩,可谓实至名归。这些状元中,有不少是在苏州府学学习过的,苏州府学由范仲淹建立,故而后人在梳理苏州何以诞生了这么多状元时,总要念兹在兹范仲淹的崇文兴教。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不仅名人故居多,义庄也多。钮家巷中有董氏义庄,南石子街有徐氏春晖义庄,悬桥巷有潘氏松麟义庄、丁氏济阳义庄。说起义庄,也与范仲淹有关。正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所立《济阳丁氏义庄碑记》开篇所称“苏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义庄,六七百年,世家巨室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范仲淹首创义庄,义庄要以一定的田产为经济基础,其所得用以帮助本家族中的穷困亲戚。

  义庄由家族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成员创立,丁氏济阳义庄就是由经商有成的半帆公创立的,他“弃儒就贾,精于会计,节俭勤苦,无声色戏玩之娱。晚年稍有余积,每念同族生齿日加,多贫乏不自存,恐祖贤遗泽,渐致湮替为惧,乃置负郭田三百亩,慨然思建义庄,以垂久远”。义庄按照家族成员商议好的规章制度运行,哪些家族成员能从义庄支取财物,遇到哪些情况可以从义庄支取财物,都有一定的条件。大部分义庄都注重助学,因为这事关家族的持续繁荣,会给家族成员就学、应考提供学费、路费等,有的义庄还会划出专门的田产用来助学。

  今天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义庄,多改造为现代的服务休闲设施。老房子中有了新内容,但老房子的故事还是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恰如行走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常能听到的苏州评弹,唱了几百年,吴侬软语未改,动听依旧,吸引游客驻足聆听。时值炎夏,正适宜听这段《莺莺操琴》——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碧莲香,有那莺莺小姐她唤红娘……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07/t20230714_809489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