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者,政之本也”,语出《墨子·尚贤》,意思是说,尊重推崇贤才,任用品行高尚、能力突出的人,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尚贤政治传统历史悠久。墨子认为,为政者要打破讲究血统关系的宗法观念,从各个阶层中选拔具有真才实学之人,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他肯定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佑”,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通过有效监察和合理评判,对官员赏罚分明。《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提拔虞舜,“明明扬于侧陋”,起用地位低微之人。《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论“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得贤者昌,失贤者亡”,人才往往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孔子提出“为政在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贤才:有贤才推行仁政,则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没有贤才推行仁政,则政治昏暗,社会混乱。西汉贾谊用登山和下渊来比喻得贤与失贤的不同政治结果:“君子得贤而举之,得贤而与之,譬其若登山乎!得不肖而举之,得不肖而与之,譬其若下渊乎!”能够尊贤用贤的事业,如同登临高山,蒸蒸日上;不能尊贤用贤的事业,如同堕入深渊,每况愈下。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使秦走上强国之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而成就蜀汉大业,唐太宗依靠“房谋杜断”、倚重敢于面折廷诤的魏征而开创“贞观之治”……这些事例雄辩地说明了人才与国家兴亡、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于为政者来说,招贤纳士至关重要。首先要爱才。周公曾告诫儿子伯禽说:“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地位不可谓不重。然而,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有失于天下之贤人。”其思贤若渴、尊贤重贤的心情可见一斑。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是他对周公的致敬,更是对人才的表白。其次要善于辨才。中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墨子提出三个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德行高、口才好、学识广博的人才可称为贤者。还要善于选才。诸葛亮提出“七观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等等。总之,要对人才进行全面的考察了解。更要善于用才。北宋司马光认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提出要用人之长处,不求全责备,让人各得其所、发挥特长;特别是对看准了的人一定要大胆使用。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古人的尚贤重贤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朱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