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是名老党员,也曾是名解放军战士,他从烽火硝烟的年代艰难走来,目睹了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千难万苦,亲身经历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岁月。爷爷极少和我们谈及他的生活经历,然而我们却从他的生活习惯依稀看到他的点滴过往。
从我记事起,国家已经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家的生活条件在当时的农村不是最好的,估计算得上中上水平吧。虽然大人小孩的吃穿用度基本能解决,我们姐妹几个平时也有些零花钱,但是爷爷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他永远买最便宜的烟,一架自行车从上班到退休竟骑了十几年。最难忘的就是极少看到他穿新衣服,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于是,村里一些多嘴的妇女在奶奶面前打趣,你家老爹是个国家干部,怎么穿的衣服比农民的还烂?奶奶转述给爷爷时,他笑呵呵地说,我就是一介布衣,布衣岂会怕穿补衣?
爷爷穿着朴素,吃食更是不讲究。小的时候我们不懂事,只要吃到那些我们认为是硬的、苦的、淡而无味的食物,一律转手给爷爷,他接过去二话不说,全都吃下去。印象最深的就是给爷爷吃烤糊的玉米棒。有次奶奶不小心把玉米烤糊了,就把好的那部分让我们兄妹几个分了吃,烤糊的那部分爷爷拿去吃了。当时,看着爷爷不带皱眉的将那又黑又苦的糊玉米吃在嘴里,我们只觉得他好厉害。
从小到大,爷爷没有给我们说什么大道理,但是他的行动却感染着家人。
作为爷爷的儿子,爸爸耳濡目染,一生节俭。一双皮鞋表皮早就被磨得粗糙而无光泽,他仍然坚持穿了很多年;一个公文包他用了好多年,一架自行车他也骑了好多年。1993年到1996年是我和姐姐在县城读书时间,县城离我们家有35公里,为了节省几块钱的班车费,好几次爸爸都是骑着自行车进城给我们送伙食费。
爷爷和爸爸对自己节俭,但是对亲戚朋友却很大方。有亲戚朋友需要他们帮忙渡过难关,他们总能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小时候记得经常有亲戚来跟爷爷借钱,那时候爷爷的工资也不高,但他总不让亲戚空手而归。一个邻村的同族叔公对别人讲起爷爷时赞不绝口,说爷爷特别好说话,跟他借钱他就问一句——借多少?爷爷过世时,工资存折里只有几百元积蓄,我们不知道他借出去多少钱,因为他从未提起,也从未见他收过一张借条。有意思的是,他去世两年后,一个不知情的亲戚还来还债。当听到爷爷已经过世了,他如被当头棒喝,呆立在门口,继而又捶胸顿足,放声痛哭,口中念念有词,大意就是懊悔没有及时还钱,连老人走了也不知晓,竟没能来送他老人家。
去年爸爸也辞世了,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张发票,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一个学生因在学校被石灰伤眼睛,爸爸带到柳州医院治疗的发票,约五百元。发票的存在说明此款由爸爸垫支,一直没有报销。他还有一打约莫十几个学生的学杂费担保收据。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前学生需交学杂费的,那年月做担保可是有风险的,万一家长交不起学费,学校就要扣担保人的钱啊。有远方亲戚来家,每次亲戚返程,爸爸都亲自给他们买车票,还塞给他们一些零花钱。
在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下,我们姐妹几个多年来也是衣着朴素,吃穿用度尽量节俭,没有名牌手表,没有名牌包包,没有高档化妆品,更没有豪车,出门稍近的步行,稍远的骑自行车、电驴,回娘家就坐班车。
我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我的孩子,他从来不要求家长给他卖名牌衣物,大人买什么他穿什么。去年他的校服裤子裤裆撕下个大口子,孩子让我拿去车补,他说:补好了还可以穿。”
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勤俭是美德,我们的国家如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今天的富足生活仍然需要这样的美德,因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可能不会使人致富,但是奢侈将是一个民族衰弱的起点。如果我们的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能传扬勤俭的美德,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更加昌盛恒久。(河池市宜州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