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专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 时间:2023-12-06
  • 文章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作者:佚名

  W020231206231059427750.jpeg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3亿千瓦,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产品产量占全球的70%。图为全球首台16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北部海域安装完成。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就在大会开幕当天,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暂定版《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并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

  2015年12月,全球178个缔约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COP21上通过《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为达成目标,各缔约方设置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此次大会对《巴黎协定》目标进展进行首次全球盘点,备受各方关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如何?如何评价中国在《巴黎协定》确立和落实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填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需求和行动之间的鸿沟?记者采访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张永香,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

  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了广泛而普遍的影响,积极行动予以应对刻不容缓

  记者: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如何?

  张永香:全球变暖前所未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指出,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其中约1.07℃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已使得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生态系统、人类、居住地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广泛而普遍的影响。

  未来全球温升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全球温升将会在近期(2021年至2040年)达到超过工业化前1.5℃的水平。气候变化导致气候灾害多发并发,气候和非气候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增加,产生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的复合和级联风险,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记者:《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有何意义?如何看待《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

  徐华清:《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阶段。《巴黎协定》坚持了《公约》所确立的原则,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长期目标引领,彰显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确立了“自下而上”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模式,形成各方结合国情积极行动的局面;建立了每五年一次的全球盘点机制,确保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立了行动与支持相匹配的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能力;达成了照顾各方核心关切的法律形式,具有最大包容性。中国既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

  《巴黎协定》确立了“自下而上”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新模式,并通过建立全球盘点机制,定期评估实现长期目标的集体进展以鼓励促进各方不断提高自主贡献力度。COP28将完成首轮全球盘点,其结果关系到机制的有效性和《巴黎协定》的生命力。各方普遍认可全球盘点的全面性、整体性和促进性及首轮盘点成功的重要性,预计各方将善意履约,推动在COP28上通过全球盘点相关决定,支持《巴黎协定》有效实施。不过,目前各方也普遍认为现有整体进展有限,不仅全球排放量仍在上升,而且发达国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的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仍未到位,需要所有缔约方采取更大力度推进,预计全球盘点结果将凸显全球气候行动和支持不足,提高减排力度仍将是谈判焦点问题。

  《巴黎协定》代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维护《巴黎协定》制度框架,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国家贡献的自主性。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既为高质量发展赢得先机,也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型发展道路提供了范例

  记者:如何评价中国在《巴黎协定》确立和落实中发挥的作用?

  陈迎: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对于《巴黎协定》的谈判、签署、生效和实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定维护来之不易的成果,并积极付诸行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夕,中国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20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前夕,中国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提交了《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在2022年,中国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中,全面反映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近年来,中国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加快构建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也取得很好的成效。

  中国不仅在《公约》谈判中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积极参与《公约》外的各项国际进程。例如,2022年5月,由中国主办的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发表《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联合声明》,呼吁各方聚焦落实行动,切实将各自气候目标和愿景转化成落实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张永香:《巴黎协定》的达成离不开我国的积极协调和努力。《巴黎协定》达成之后,中国践行承诺,积极落实各项目标。根据IPCC报告最新评估的情景结论,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符合《巴黎协定》温升目标。这既展现了大国担当,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既为高质量发展赢得先机,也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型发展道路提供了范例。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取得了哪些进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哪些贡献?

  徐华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为实现由全球气候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十年提升了7.8个百分点。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24.02%,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已基本完成2025年目标。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50.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过1800万辆、占世界一半以上。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深入开展。2022年,我国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扎实推进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四是政策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过去1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2023—2025)》等先后印发,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行动及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3.8亿吨,累计成交额206.6亿元人民币,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记者: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坚持适应和减缓并重。如何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我国在“适应”方面有何行动?

  张永香: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当前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分析评估仍然不足,对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对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都有待提升。我国去年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调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等适应气候变化举措,从基础性的视角强化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前置的重要性。从实践上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已得到全面提升,灾害性天气气候预警成效显著。

  中国还依托各类气象、气候中心,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其他国家提供监测预报服务,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推动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建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记者: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被视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是如何兑现承诺的?对全球能源转型有何贡献?

  徐华清:能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中国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进展成效显著,煤炭消费比重十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十年增长约3倍。到2023年10月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为4.04亿千瓦、光伏发电为5.36亿千瓦,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提前完成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承诺目标。

  中国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燃煤电厂,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中国也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记者: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作出了哪些努力?

  徐华清: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安排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专项资金超过12亿元人民币,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等多种方式,重点为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务实支持。截至2023年10月底,中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5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56期能力建设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400多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全球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记者: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携手应对?

  陈迎: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2023年3月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显示,过去10年比历史上12.5万年来的任一时期都更暖。世界各地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首先,要秉承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搞“小圈子”、推行碳关税等单边措施。碳关税表面是经济贸易问题,实际上严重违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冲击多边主义,破坏国际社会互信。中国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与各国携手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体系。

  其次,要发挥金砖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2023年金砖国家组织成功扩员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地缘政治影响力都举足轻重,落实《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联合声明》的要求,未来不仅合作前景广阔,也必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用好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和绿色“一带一路”平台,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外部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是很好的合作平台,要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纳入更多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运行效率,共同探索气候友好型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合作共赢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徐华清: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性合作。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紧迫,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形势更加复杂,但全球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但一些国家设障阻挠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品正常贸易,单边设置贸易壁垒等,破坏国际贸易规则,不利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危机。对此,我们应做好充分的斗争准备,既要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过程中打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又要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进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范例。(记者 吴晶 柴雅欣)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3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