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烛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当漫漫长夜降临,那摇摇曳曳、半明半昧的火苗,照亮了诗人的喜怒哀乐。
追求光明是灯烛最为常见的意象表达。韩愈在《江汉答孟郊》中写道,“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这样的灯烛穿透夜色,带来光亮,带给诗人无限的喜悦。“绿树深深处,长明焰焰灯”,唐朝诗人齐己以绿树陪衬古寺,寺虽古而树常青,一盏长明灯作为古寺的象征,穿破黑暗,意味着精进闻思修的光明智慧。“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王维乐观、坚强,心灯光明,心境清朗澄澈,他自信总有一盏灯是为自己点亮的。
悠悠烛红,能抚人心。李商隐笔下的红烛,带有几分清雅。“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从醉梦中醒来,已是春意阑珊,他手持红烛,观赏落英缤纷的景象,烛影花香中,倾诉自己的满腔愁情。他持烛欣赏的不只是花团锦簇和落英缤纷,还是花开花落中的人间悲喜。
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诗——《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要理解这首诗,得结合诗题来看,这是在科举考试前向水部员外郎张籍呈送的一首行卷诗。行卷是唐代参与科考的士子,将自己平时写的得意之作编辑成卷,在考试前呈给有名望的人,以求得到他们推荐,增加进士及第的筹码。诗中提到新娘问夫婿自己的妆是否能让舅姑满意,实则是想让张籍再把把关,自己写的文章是否合乎主考的要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黄庭坚写给少年时代好友的诗句,夜雨中的灯光,照着诗人颠沛流离的身影,羁旅的孤独可见一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这是唐朝诗人马戴的诗,温馨宁和的灯烛变成了“寒灯”,映出独在异乡的悲楚。元稹在惊闻挚友白居易蒙冤被贬后,写下“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惊讶、惋惜与同情顷刻涌上心头。没有了带来光明与温暖的灯烛,只得任“暗风吹雨入寒窗”。
灯烛明灭间,也照尽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生活。李贺笔下的华清宫“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是说玉碗里至今仍剩有残酒没有喝完,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灯上的旧纱,刻画了华清宫冷落萧索的景象,而昔日华清宫是何等热闹,两相对比,也就有了讽刺意味。
一盏盏灯光烛影被诗人赋予独特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灯光烛影,在阅读中给人以启迪,在旅途中给人以指引,在生活中给人以陪伴,在迷茫中给人以坚守的信心,它照亮了我们“追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