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革命理想高于天

  • 时间:2024-01-07
  • 文章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 作者:佚名

  

  

  图为艾中信油画《红军过雪山》

  一

  夹金山很高,海拔4000多米,云雾缭绕,刺破青天;夹金山很险,悬崖陡峭,谷幽峡深;夹金山很冷,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夹金山很奇,时阴时晴,时雪时雨。这座山,藏语为“甲几”,“夹金”为音译,意思是说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

  夹金山自古鲜有人迹。1935年6月间,这里却出现一支风尘仆仆的红军队伍。6月8日晚,红军先头部队攻占了四川雅安的宝兴县灵关场,次日过了宝兴县城,队伍直插白雪皑皑的夹金山。他们是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

  此前,中央红军刚强渡过大渡河,敌人贼心不死,沿途布下重兵,后边追兵紧逼,前面的夹金山又是一道天堑。面对如此险境,1935年5月31日,中央在泸定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的形势和任务。

  若是东进,敌在茂县、松潘布下重兵,危险极大;若是西进,到丹巴、阿坝地区,那里的百姓对红军不熟悉,一旦发生误会,将贻误行进时间。而只有爬过夹金山,才能尽快甩开敌军,全力北上。于是,中央决定选择敌军力量薄弱的雪山草地,以达到快速行进的目的。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尔后,中央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雪山。到了8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右两路进入草地。左路先行从卓克基地区向阿坝前进;右路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开赴班佑。至此,茫茫雪山草地上,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深深的足迹。

  1964年,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写下了《长征组诗》12首(后改为《长征组歌》搬上舞台)。萧华从红军长征的恢宏史实中,选取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等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形成了组诗的整体结构。萧华的秘书李圭在《回忆萧华》中追述:“萧华同志曾多次说过‘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

  《过雪山草地》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经典场景之一——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而今,在宝兴县城的青衣江畔还建有一座“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碑体下部的英雄群体浮雕是用红砂石雕成的。这里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雪山草地的起点,也是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二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是萧华亲历雪山草地的真实感受。长久以来,萧华就想创作一部表现长征的作品,只缘公务缠身,一直没时间动笔。后来他因患严重肝炎,在杭州疗养,这才有了创作的机会。他带着感情,写下了这首《过雪山草地》。

  诗一开篇,就以精练的一组三字短句,写出了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环境。

  “雪皑皑”,明写雪山之貌,实为写翻越雪山之难。六月原本入夏了,但“夹金六月犹飞雪”(张爱萍《翻夹金山》诗句),加上空气稀薄,爬雪山之难犹如过鬼门关。为此,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不得不把伤员和病号留下来。在政治工作人员和这些战士谈话的时候,大家都伤心地流下了泪水,哭声一片,令人难过。此时,萧华刚刚调任红一军团一师政委,他意识到,翻越雪山对大多数南方兵来说,远比打一场大仗更艰巨。他目睹了这一切,也亲眼看到无数可爱的战士饥寒交迫,倒在了雪山上。

  “野茫茫”,明写草地之阔,暗写跋涉草地之艰。红军过的草地位于川西北的若尔盖,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远看似无边的灰绿色大海,可走近才知是泥质沼泽的草甸子。草地天气瞬息万变,地面布满泥潭水坑。若不慎陷入泥沼,会愈陷愈深,无人能救,很多红军战士就是这样牺牲的。

  “高原寒,炊断粮”写出了红军恶劣的生存环境。红军将士从南方出发,一路征战,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喘息时间,体力不支,缺乏食物,在高原行军,又极度缺氧,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草地里走了七天,终于抵达了茫茫草地的边缘班佑河。时任十一团政委王平奉命带人去接应战友。他拿起望远镜,看到河畔坐着数百名战士,可等他带人赶过去,却惊愕地见到战士们都一动不动地坐着,全然没了呼吸。他们不是战死在枪口下,而是在饥饿和疲惫中,背靠着背牺牲了。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是誓言,也是豪情。红军将士靠着坚定的理想,突破生命的极限,终将雪山和草地踏在脚下,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三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当为全诗极富诗意的句子了。在萧华眼里,骄横的雪山,在红军面前也只能低下“高贵”的头,心悦诚服地迎接远方的客人。这是对雪山拟人化的描写,道出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征服雪山后的喜悦心情。在诗人心中,那张开虎口吃人的草甸,在红军脚下也只能俯首帖耳,听由他们在“草毯”“泥毡”上安营扎寨。这两个比喻,写出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坚不摧的钢铁意志。

  “风雨侵衣骨更硬”,意思是说,在红军字典里,从来就没有“畏缩”二字。据《朱德传》记载,过雪山时,红军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胀、四肢无力。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在这种严酷环境面前,红军将士穿着单薄的军衣,只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在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考验下,红军以“骨更硬”,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成功翻越夹金山,在阿坝达维的木城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先头团会合了,还开了会师联欢晚会。14日,毛泽东等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胜利进抵达维。

  “野菜充饥志越坚”,书写了红军过草地时,面对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表现出的大无畏气魄。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极度缺乏食物,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当时,红军在草地里行军,人和马必须踏在有草根的草甸上,或拄着棍子探深浅,或几个人搀扶着走,一旦陷进泥沼,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以至被污泥吞噬。张闻天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谈起她走出草地后,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红军就是靠着坚强的意志,走过了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雪山草地。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既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情感的升华。红军将士之所以能胜利走过雪山草地,靠的就是官兵之间同甘共苦,靠的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追溯历史,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是靠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去实现的。读《过雪山草地》,让人不禁在想,经历过如此艰苦卓绝的苦难辉煌,我们不应忘怀过去,而要传承长征精神,即使在风雪沼泽中也要奋勇前行,才能无往而不胜。

  如此这般,才有真正的诗和远方。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401/t20240102_834362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