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6日,“中国俄罗斯书法美术作品展”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展出中俄书法美术作品120余幅。图为活动期间,中俄两国书画家书写迎春“福”字、对联等,为观众送上中国新年祝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邀嘉宾
于运全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
胡正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胡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有关专家。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请您谈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主要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胡正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2023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其中“七个着力”又一次提到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些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增强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华文明传播力,即中华文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力度与效度等;一个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即中华文明产生影响的领域、方面以及影响的能力与效能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意义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在国内的传播力影响力,即中华文明在国内通过传播而产生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作用;一个是中华文明在国际的传播力影响力,即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也就是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于运全: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引领我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恢弘框架下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辉使命中认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本末终始,提升了我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认知水平、拓宽了创新开展工作的角度视野、明确了履行职责的步骤路径,对构建文明自主话语体系、探索文明传播新模式,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把握中华文明底蕴内涵,不断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好各类传播渠道,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借助中华文明积淀数千年的伟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续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为推进历史伟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胡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要求。理解这一论断的重要意义,要从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维度考量。这一论断体现了从文明视角对中国道路的坚持与解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中国特色的鲜明历史文化特征。在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中,只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大力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建设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当代中国的话语权才能提高,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才能树立。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思想上表现为文化自信理念的树立,在理论上表现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实践中表现为文化强国的建设,在国际上表现为国家形象的树立。
记者:对外宣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请您谈谈,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有哪些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该如何继承发扬?
于运全:在不同时期对外宣传工作中,我们形成了坚守信仰、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开放自信的宝贵精神,为做好新时代外宣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以化危为机的战略智慧和行动勇气,开辟并壮大对外宣传战线,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一方面,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同频。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必须用好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宣传手段,加强信息传导、辨别、接收、反馈等。另一方面,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需求。要结合国别情况、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精准性的宣传,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
胡钰:对外宣传是具有战略性与创造性的工作,要善于从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历史中继承已有经验,也要善于结合当前形势进行创造。在延安时期,面临严重的封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声音传向世界,就在于战略上重视、态度上诚恳,积极主动与外国记者交朋友,把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现给外国记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当代中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善于从百年党史深处找寻经验、发扬传统,既要战略上高度重视,又要体系上充分健全,而且必须适应全球化、技术化等传播要求,推动宣传手段方式更加专业多样。
记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请您谈谈,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哪些具体举措?
于运全:要围绕“七个着力”特别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要求,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中心任务,推动国际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在国际传播中突出思想引领,展现思想伟力。中国外文局全力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翻译出版和宣介推广工作,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核心资源,帮助国际社会把握住读懂中国的“金钥匙”。二是发挥重大国际平台的带动作用。重要国际项目、国际活动、国际会议等平台是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文明交流的重要场合,在文明传播上具有带动作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参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北京文化论坛等国际会议,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文明价值内涵,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三是积极拓宽对外传播路径。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完善的叙事体系突破西方国家的舆论围堵和压制,以国际社会看得清、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明最新成果,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帮助国际社会更好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胡正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可以全方位、全系统、全流程、全格局开展工作。第一,中华文明传播主体多样化,即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第二,中华文明传播内容与形式多元化,即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第三,中华文明传播渠道多平台化,即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和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全方位、全时空传播;第四,中华文明传播对象全员化和精准化,即将中华文明传播到各种各类目标用户,并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化传播;第五,中华文明传播效能可持续化,即在任何场景下,适时适宜地发挥中华文明影响力,产生可持续的长效效应。此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和完善。比如,关于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技术基础和平台条件,这是确保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硬件保障;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外一体,即内宣外宣联动与协同,这是确保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机制保障;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效能支撑条件,即传播用户洞察、传播场景分析、传播环境优化,等等。
胡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能仅仅当作一般工作来推动,不能当作身外之物来安排,要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既需要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充满“温情与敬意”;也需要懂得,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着“认知与理解”。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需要树立中华文化意识,更加深入地回到中华文明历史深处,坚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觉,深挖中华文明基因,要在“返本”中找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特别是要重新发现并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开放地面对世界与时代,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性地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积极倡导构建文化多样性的人类社会,要在“开新”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不仅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解决当代世界的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一个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而中华文明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人文能量。
记者: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请您谈谈,中国故事有哪些素材,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胡正荣: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百年历史,都是中国故事的素材,可以说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素材库。除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历史、考古、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等,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要着力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它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因此,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内容既要包括历史,也要包括当下和面向未来的五个文明领域,这样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做到“两点、六要素”:一是真实、立体、全面地讲故事,这是讲好故事的内容基础,也是讲好故事的实质核心;一个是可信、可爱、可敬地讲故事,这是讲好故事的方式方法、形式手段,更是讲好故事的水平和境界。
于运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加强与海外民众的互动,提高海外对华认知度与理解度,青年是一个重点群体。我们要积极创造中外青年平等交流机会,让外籍青年代表到中国各地走访,在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还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我们要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主动了解各国受众文化生活、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夯实研究基础,更好进行跨文化对话,助力文明交流互鉴。要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类国际文明学、中国学论坛会议等,同中外学者共同开展研究探讨,搭建中外文明对话优质平台。(作者:王霞 尉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