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承先人遗业,家本不至甚乏,亦可为中人之产。仕宦虽龃龉,亦不全在人后,恒素不闲生事,又赋分薄,俸禄入门,旋即耗散,今已悬车,目前萧然,意甚安之,他人或不谅,汝辈固不可欺也。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也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心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宋】陆游《放翁家训》
【小识】
陆游开篇就说“吾承先人遗业,家本不至甚乏,亦可为中人之产。”意思是,我承接先人的遗业,家庭还不是很贫困,大概相当于中等人家的产业。这倒是实话。做官呢,虽然不是很顺畅,但也不是那么落后。只是平时不娴于打理日常生活事务,加上天赋低,“俸禄入门,旋即耗散”,可见工资也不高,花销也大。“今已悬车,目前萧然,意甚安之,他人或不谅,汝辈固不可欺也。”如今呢,已经退休,古人一般七十岁即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说“悬车”。退休了,工资就更低了,家里就很简陋,但陆游“意甚安之”,能安于这种现状。这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读古人的书,发现他们真的是能安于清贫。宋代的士大夫算优渥了,但毕竟家口大,日子大都还是比较拮据的。当然,有的是故意俭朴。陆游说,他人或许不相信,你们是不可欺骗的。
另一段,是为后代儿孙安排为农,还是仕宦。这段话,见解颇为特殊,如今读来,也感觉有点奇怪。他一开始就说:“风俗方日坏”,习俗正在越来越坏。所以,可忧愁的事情不止一件,“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我侥幸老了,也快死了,如果不很快死掉,也绝不再当官了。只是眷顾你们这些儿孙,不能不像老妪唠叨几句了。“老妪态”,陆游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一个话痨。但为了儿孙,也不得不说。
陆游给儿孙出了上中下三策,下策,竟然是“安于小官,不慕荣达”,安心做一个小官,不要羡慕荣达。中策是“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要儿孙关起门来,钻研儒家经典,不参加科举考试,不当官。这就够让人惊讶了。而他提出的上策竟然是“为农”,当一个农民。“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我们家本来就是务农的,继续当农民,这是上策。在中国古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物艺,货与帝王家”。当官,是大家都努力追求的,谁会把当农民当成上策呢?这里可以看出,陆游对官场的绝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后代的保护。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无道,就隐居。国家无道,既富且贵,是可耻的。如果国家有道,贫穷且地位底下,那也是可耻的。
陆游知道自己的这段话很厉害,所以,劝诫儿孙“不必为他人言也。”不要给他人说了。还说,你们如今听了我这段话,可能心里不当回事,“他日乃思之耳。”以后再思考吧。“暇日时兄弟一观以自警”,空闲的日子,可以兄弟一起看看,以自我警示。
陆游家训还有一段文字,谈务农与读书。他说:“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子孙天资有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不可不让读书。为什么呢?“书种不绝足矣。”家族的读书种子不能断绝呀。但他也说:“若能布衣草履,从事农圃,足迹不至城市,弥是佳事。”做一个农民,似乎在他看来,也是很幸福的事情。“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仕宦是不能强求的,做一个农民,也没有遗憾。最主要的是不能“为市井小人事耳”。
看来,官场险恶,陆游深有所感。宁愿儿孙平安生活,不做道德小人即可。无论如何,耕读传家,是不能断绝的。(杨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