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无形无声的力量,滋养着我们,引领着我们。
我的父母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河北轻化工学院。他们是同窗,是知己,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是“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没有酒席,没有婚房,没有彩礼,拍一张合影就是“结婚照”,单位的宿舍就是他们的婚房,两张单人床一拼就是婚床,给同事们发发喜糖就算结婚了。但这一点儿不影响他们的感情,几十年来,他们互相尊重,相濡以沫,携手到老。
父母教导我们孝敬老人、勤俭持家。
我们一家四口虽然生活不富裕,但父母每月仍拿出一半工资来赡养老家的祖父母。父母从来没有因为出钱赡养老人的问题红过脸、拌过嘴,也没给我们讲过任何大道理,只说这是他们的本分。
父亲的衣服一穿就是好多年,洗得褪色了还在穿,虽然衣服旧了,但都是干干净净的。他还时常打趣地跟我们说:“毛主席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呢,我这个已经很好了。”他就这样勤俭了一辈子。
父母教导我们尊重知识。
父母对书籍格外爱惜,会把家里的每本书进行编号,小心珍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衣柜都是特别稀有的“大件”,更别提书柜了。书柜的价格让父母望而却步,他们就自己动手打书柜、做写字台。父母买来木料,请教木器厂的师傅,两个人一起动手,给两个女儿一人制作了一个写字台,这是他们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这张写字台至今还摆在我的家中,这是父母对我们满满的爱啊。
在20世纪90年代,订阅图书是件很时髦、很酷的事。每个月初我最期盼的事,就是从信箱里取出一本本父母给我订阅的书籍。对儿时的我来说,那是比什么都好的礼物。当然,我也成了很多小朋友羡慕的对象。我在书的世界里徜徉,真是感觉幸福无比。
父母教导我们宽厚待人。
父亲常跟我们说要“宽厚待人”“吃亏是福”,遇事别太计较,能伸把手就帮帮别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对自己要求格外严格,对家人、朋友却是慷慨大方。他生病住院期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工作,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往返于家与医院之间。同事、朋友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难处,都愿意到家里来找他谈谈心,他也总是耐心地倾听、开导,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大家。父亲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父母以他们的身体力行教导着我们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尊重知识、宽厚待人。这些道理镌刻在我们的生活轨迹中,会在我们家永远传承下去。
(刘 维作者单位:河北建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