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委要闻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用好先立后破方法论

  • 时间:2024-04-13
  • 文章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 作者:佚名

  

  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的传统石油能源与新华发电的光伏新能源构建起多能互补、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福建省寿宁县纪委监委紧盯惠企政策落实、涉企服务质效等关键环节,深入工业园区、生产一线开展走访调研,保障企业创新发展。图为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在际武工业园区了解基层企业诉求。吴文沁 摄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工作人员介绍氢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谈及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破与立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先立后破的内在哲理并将其付诸实践,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

  先立后破不仅是客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还是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实践认识论

  记者:新时代以来,在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先立后破。如何理解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徐晓明:理解先立后破,首先要明确立与破的内涵。立主要是指创造出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事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破则是指摒弃旧机制、旧技术、旧业态等旧事物,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所谓先立后破,就是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先立后破不仅是客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还是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实践认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内涵与实践智慧。

  在方法论层面看,先立后破体现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先立是确立明确的目标或原则,作为后破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案,进而逐步破除问题症结。这种先确立目标或原则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工作,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

  在认识论层面看,先立后破强调通过实践来建立对事物的了解和认知,体现了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方法地去破。立与破的过程就是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是在先立后破的循环往复中推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先立后破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它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立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破的过程中,不仅要破除旧有的、不适应的方面,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方向、新原则、新模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每一次的立都是对前一次破的超越和提升,每一次的破又为新的立创造条件和空间。这种实践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实践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立与破作为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随着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要正确认识立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在破“旧”之前,首先要确立新方向、新原则、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去破除那些不适应、不协调的旧模式;同时要正确认识破的必要性,即如果不打破旧框架、旧观念、旧束缚,就无法建立新的、更适应发展需求的新事物。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有破无立,则必然导致经济社会系统失序,出现治理的真空地带;如果只立不破,又必然会出现旧弊反弹,该立的最终也难以立起来。

  记者:先立后破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应有之义。在您看来,先立后破方法论是如何体现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的?

  徐晓明:强调先立后破,体现的是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一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培植增量逐渐化解存量的思路,用意在于避免政策大开大合、经济大起大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入新时代,这一方法论被广泛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结构调整问题时,用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八个字。他说,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双碳”目标时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并形象地比喻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谈及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以说,先立后破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复杂变局下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方法论,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

  实际工作中,立,侧重于推进创新,即在创新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也注重优化和升级现有产业和传统产业。这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破,侧重于深化改革,即在改革过程中,不能缩手缩脚,要积极作为,既要勇于突破旧有的体制机制堵点,又要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和有序推进。这包括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和释放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统筹把握好立和破的关系,兼顾当前与长远,先立后破,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

  记者: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如何用好先立后破方法论?

  徐晓明:先立后破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在当前经济工作尤其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着重强调先立后破方法论,注重立与破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立,是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确立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的发展。立还在于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立还体现在建立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等,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措施,为企业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先立后破,在实践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决不能不顾一切、破釜沉舟,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好文章,踏踏实实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科学、可持续的迭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对传统产业、旧有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过时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条件和空间。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逐步优化和调整传统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使其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相协调。破还体现在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打破常规思维惯性,敢于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在先立后破的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和协调。既要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也要考虑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就业稳定等问题。新兴产业中的新技术、新产品占领市场需要时间,传统产业中的一些技术、产品退出市场也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立与破之间,要把握好改革的时序和节奏,确保立和破之间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坚持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完善和部署各项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条件,避免新兴产业在发展时机尚不成熟、发展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

  同时,先立后破还意味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科技和产业不断迭代和升级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应对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运用先立后破方法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才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二是重视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转化创新成果,确定生产力发展方向,发现新增长点和发展机遇,从而催生新质生产力。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用好先立后破方法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和问题,既注重基础和长远规划,又敢于创新突破

  记者:先立后破要求统筹兼顾稳和进,谈及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将先立后破方法论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徐晓明:先立后破,强调的是立在先、破在后,兼顾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目的在于稳中求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先立后破方法论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是注重先立后破的整体性和持续性。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考虑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例如在立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产业创新、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在破的过程中,要注重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同时,不能出现歇歇脚、喘口气的状态,要在立与破不断循环往复中探索立新破旧,从而实现优质有效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把握好立与破的节奏和力度。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急于求成,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重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各方面优势,科学规划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来,科学预判、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三是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任何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破除旧政策措施、旧发展模式时,会触及多方利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要特别注重先立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从发展全局出发,先立后破,有立有破,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是注重风险防控。在推进先立后破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风险。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关系,防微杜渐,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防止“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要注重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进行。

  记者:做到先立后破,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升哪些能力?

  徐晓明: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和问题,既注重基础和长远规划,又敢于创新突破。同时,还要提高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的能力水平,凝聚各方智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应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推出新政策,应坚持调查研究、先试先行、有序铺开,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立的关键是客观认识当前本地区本部门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具体情况,破的关键是以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依据合理预期未来,形成改革方案,确保所立的“新”和所破的“旧”都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

  二是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先立后破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要把握既有的、实现没有的,而不是发展没有的、扔掉既有的,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守旧、裹足不前,也不能为了求新而失掉原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合理调整。

  三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例如,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首先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实现新能源的立,在此基础上,逐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再如,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确保立与破能够精准发力,解决关键问题。

  四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领导干部要敢于破旧立新,勇于尝试新方法、新途径。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推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新技能的运用能力,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4-04/09/content_916258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