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塔内,来自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古奥林匹亚遗址的圣火熊熊燃烧;三大赛区的冬奥场馆里,“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相继展开争夺。在“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声里,在全世界期待的目光中,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同心”正式发布,6年多的筹办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一馆一策、一场一策”展示中国效率,防疫政策更清晰、举措更细化、重点更突出
刚刚经历了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两场“大考”的首都体育馆,撤场工作小组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物资转运、设备清点等收尾工作。作为一座拥有53年历史、承载着“双奥之城”悠久体育文化的场馆,首体于2018年启动全面升级改造,体现了“节俭办奥”的理念。
1360平方米的“天幕”、专业灯光照明、恒温恒湿系统……现场看到老场馆的新面貌,国际滑冰联盟副主席亚历山大·雷科宁表示:“和动不动就新建场馆相比,在现有场馆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是个很棒的主意。”
给参赛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首体的防疫措施。测试赛期间,场馆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并于闭环内设置采样点,每天对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对此,拉脱维亚选手丹尼斯·瓦西里耶夫斯评价称“不可思议”:“我感觉这里完全准备好了。”
“老场馆的空间布局有限,里面还分布着一些裸露管道,为流线设计带来了挑战。我们结合馆内特点,统筹设置防疫分区、安保分区和运行分区,并安排专人值守,确保各分区人员做到‘不跨环、不破环、不越线’。”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告诉记者。
在测试赛赛时闭环区的运动员入口处,记者看到了一组立式防疫消毒设施,旁边还摆放着“请戴N95/KN95口罩,请保持1米间距,洗手消毒”的多种语言提示牌。“每天比赛结束后,我们会在场馆选取多个点位,进行气溶胶监测。”工作人员说。
强化物理隔离,是首体此次测试赛防疫工作的重要举措。除门、防护栏等硬质隔离外,场馆设置了一系列缓冲区域,保证与闭环内人员间的安全距离。
随着正赛脚步的临近,冬奥筹办工作在防疫层面的政策愈发清晰、举措愈发细化、重点愈发突出。7月23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成立疫情防控办公室,指导各场馆运行团队制定“一馆一策、一场一策”疫情防控方案;10月25日,第一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发布,明确赛时将实行闭环管理政策,涵盖抵离、交通、住宿、餐饮、竞赛、开闭幕式等所有涉冬奥场所。
“中国在遏制疫情方面下定决心,不仅要遏制病毒,还要消灭病毒。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效率。”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
及时总结复盘测试赛服务保障经验,力求为运动员营造舒适比赛环境
10月26日上午,一场首都体育馆冬奥场馆测试赛工作复盘会在首体赛事指挥中心四楼会议室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在会上,场馆运行团队主任层带领29个业务领域经理,针对测试赛期间“花样滑冰”“注册”“庆典仪式”“体育展示”等业务领域发现的不足,认真查摆原因、研究工作举措、共商完善方法。
通过两场对标冬奥赛时标准、全领域全要素测试赛的检验,首体场馆运行团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体育展示方面,我们安排冬奥赛时外籍场馆制作人、音乐总监来华,以最专业的交付保障比赛场地运行;医疗急救方面,制定详实完备的急救方案,赛前进行多次冰上演练,确保医护人员明确责任分工,熟悉伤情救治流程、转运流线。”丁东告诉记者,团队正以2022年1月4日开启制冰为节点倒排工期,加速推进筹办各项工作。
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对冰面的要求截然不同,对场地运行提出了极高要求。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监督组组长周宜军告诉记者,花滑需要的制冰温度在-3℃到-4℃,而短道需要-6℃到-7℃,首体冰面采取了一个综合措施,在冰面厚度都是5cm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温度来达到这两个项目的需求。“制冰技术由上一代的间接制冷方式,改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节能率可达50%,充分体现绿色办奥理念,为冰上项目全国的推广普及创造有利条件。”周宜军说。
连续举办两项相对独立的赛事,对形象景观的转换工作也是一项考验。“测试赛期间,整体景观色调来源于冬奥会专用色彩天霁蓝,与竞赛项目特点和室内整体风格搭配协调,在转播镜头及现场观看的效果均符合预期要求。”丁东表示,两项赛事形象景观的转换不单是考验一个领域的运行情况,而是涵盖防疫、临设、清废、竞赛等不同业务领域,在防疫闭环管理大原则下协同配合周密安排的结果。
在总结测试赛服务保障工作的基础上,首体场馆运行团队不断加强与北京市海淀区的紧密对接,切实做到组织到位、准备到位、落实到位。在餐饮保障上,对标冬奥村运动员服务标准,确保运动员餐饮供应的防疫安全、食品安全和兴奋剂管控安全。在抵离接待上,通过“机场巴士+交通引导”的抵离运行模式保障入境人员快速接运到酒店;通过“抵离组+首体交通团队+北汽公司”的交通接驳运行模式,实现24小时全时交通保障,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群体的运行保障。
测试赛期间,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在住宿、餐饮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提供人性化服务,力求为运动员营造舒适的比赛环境。据国际奥委会透露,对于已经结束的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等测试活动,参赛运动员给予的反馈“非常积极”。
“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彰显制度优势,“高效协同”成筹办工作关键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多条北京至张家口道路及交通枢纽实现5G网络覆盖、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完成全面“体检”……冬奥会倒计时100天前夕,一系列配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见证了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的凝聚力。
决战决胜时期,“高效协同”成为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今年2月,北京市运行保障指挥部正式成立,下设一办十三组,由市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开展具体工作。
“以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为例,涉及的场馆建设、城市运行、无障碍设施运行、生态环保、气象服务等板块,由市重大办、市城管委、市残联、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牵头负责,各司其职并彼此配合。”该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开赛以来,专项工作组启动赛时运转机制,对上响应市运行保障指挥部、北京冬奥组委,对下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相关企业及保障团队,确保工作无缝衔接。
在河北,张家口赛区按照“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原则,成立赛事服务融合推进中心,统筹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崇礼区等有关部门,全面深化与场馆团队的对接。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筹办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群众持续高涨的体育热情则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动力。在延庆海陀山,一支近100人的农民滑雪队已经开展了5个多月的集中训练,队员们生活轨迹的转变,得益于依山而建的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我们都是‘野路子’出身,原来就是到家旁边的雪地里‘摸爬滚打’,后来因为冬奥,才慢慢接触到专业训练,走向正轨。”队长郎恩鸽说。
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统计,2020至2021雪季,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全国31个省区市共184个地级市开展了超过1200场次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的人数规模近亿人次。
“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促进冰雪产业全面升级”“提升冰雪运动国际影响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发布、体育强国蓝图徐徐展开之际,中国也开启了冬奥筹办“冲刺跑”。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席潘基文所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14年后,再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这是中国为世界人民的和平、繁荣、发展、和谐作出的贡献,“中国一定会让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