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布作躯,以木为头 开合张弛中,于方寸舞台 观“指”上非遗,品“掌”中乾坤 这,便是掌中木偶戏 掌中木偶戏原称“布袋戏” 是我国木偶戏的稀有剧种 因其表演的木偶除偶头及偶掌偶足外 其余躯干四肢均由布料做形 演出者需将手伸入木偶服装中而得名 木偶头及木偶服饰 根据乐调、词调与戏路特点 掌中木偶戏又分南派和北派 南派盛行于泉州一带 由“说书讲古”发展而成 其源头可追溯至晋、五代及南宋 可谓渊源流长 南陲之南 有扶娄之国 其人善机巧变化…… 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 宛转屈曲于指间 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 神怪倏忽,玄丽于时 ——晋 王嘉《拾遗录》 观傀儡之假而不自疑 ——五代 谭峭《化书》 南派掌中木偶戏 以泉州方言演唱戏文 南鼓总领后台配乐 曲乐既保留了宋元南戏音乐的特点 又融入高甲、梨园等地方音乐 还吸收了宗教音乐、本地俚巷歌谣等 形成既有传统韵味 又有闽南特色的艺术风格 是闽南地区 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戏剧之一 《魔箱》剧照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很好奇掌中木偶戏是如何表演的吧?那就跟随纪嘟嘟来看看~ 南派掌中木偶戏表演技法高超 艺人将食指套进木偶头腔 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 套进左右两个衣袖 用指掌操纵木偶模仿人来表演 以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 赋予其表情、骨骼 概括、夸张而又真实 既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企及的动作 又能以喜怒哀乐传递人的情感 令人观之不禁抚掌惊叹 掌中木偶戏表演 “能人之所能,能人之不能” 唱、念、做、打 哑剧、杂技 掌中木偶戏“无所不能” 在写实与写意 随意与虚拟间任意切换 丝丝入扣,点点带情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纪嘟嘟还想问问大家: 你们能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吗? 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是不是很难? 掌中木偶戏一般是单手操控的 因此传统操偶师 通常可一人操纵两个木偶 做对谈或动作的文戏表演 技艺高超的操偶师 两手均可做出木偶的 跑、跳、抛接、武打等武戏表演 武戏表演 戏偶中分生、旦、净、末 丑、兽、朵等角色 角色各有不同 表演时操偶师更要显现出 不同角色的手势、步伐和动作 最厉害的是,在掌中木偶戏演出中,会出现独挑大梁的表演方式,一名艺人负责操偶、口白、唱曲等,独自完成一整场剧目的表演,这在中国其他戏剧表演中是绝无仅有的。 一心多用,呼应自如 双手五指翻飞之间 配上古朴唱腔,咿咿呀呀 奏上锣鼓民乐,丁零当啷 道尽了悲欢离合,善恶美丑 一人饰双角 咫尺舞台,演绎乾坤 从层次分明、色彩绚丽的木雕牌楼式 到依托“走马板” 设置大幕、侧幕和横眉等 直至以拼板式代替“走马板” 掌中木偶戏舞台设计日趋优化 让演出更富有体验感 更具视觉冲击力及艺术表现力 木雕牌楼式舞台 拼板式舞台 历尽沧桑砥砺,几经浮沉 掌中木偶戏从时间长河中破浪而来 掸落身上风尘 遗韵焯烁,熠于今朝 《黄继光》剧照 一代代新老交替的掌中木偶戏传承人 更像是一位位守艺人 他们在坚守中传承和发展 使掌中木偶戏逐步适应现代的土壤 被时代所看到、所接受 所喜爱、所传播 掌中木偶戏传承人 继2007年惠安掌中木偶戏 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 惠安承办多届泉州国际木偶展演活动 相继推出了《洛阳桥传说》 《偶遇千秋四海欢》等精品剧目 又创作了《问钗》 《一箱石头》等廉洁小剧 《一箱石头》剧照 寓廉于戏,植廉于心 在铿锵悠扬的曲乐里 声情并茂的演唱和惟妙惟肖的表演 生动展示本土清官廉吏历史故事 弘扬优秀传统家风 推动廉洁文化和非遗文化 互相渗透,交相辉映 用植根群众的戏曲弦音 奏响新时代廉洁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