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盘点本地承载廉洁文化资源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清官廉吏、文艺作品、非遗技艺等,精心梳理洛阳地方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深挖廉文化、积聚廉元素、弘扬廉风尚,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廉洁文化阵地,经常性组织开展参观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养成勤俭修身、清正廉洁的品格。洛阳市纪委监委供图
游客在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参观。鲁博 摄
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二社区党委邀请与焦裕禄一起工作过的老党员,为辖区青少年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李元榕 摄
周王城广场上的周公营建洛邑群雕。资料图片
编者按:
清正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新时代以来,各地持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彰显清廉之美,厚植清廉之基,涵养时代新风。为了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丰富内容,积极宣传廉洁理念,推出“廉洁文化中国行”栏目,与广大读者一起感悟廉洁、守护廉洁。
滚滚黄河流经三门峡口之后,在河南省西部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全长400多公里的洛河在这片冲积平原上与黄河交汇。洛河与黄河之间的这一区域,便有了一个文化地理名词——河洛地区。洛河北岸,一座古城因水而起,名为洛阳。从夏都二里头,到东周洛邑,再到隋唐洛阳城,十三朝定都于此,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见证。沿着京九铁路抵达这座古城的时候,脑海里那些关于洛阳的文字立刻具象起来——
在周王城广场感悟礼乐精神
从洛阳火车站往南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周王城广场。广场中轴线上,一座等比例放大的巨型何尊向人们讲述着“天下之中”的古老传说。
何尊是西周初年的珍贵青铜祭祀礼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却为洛阳人心之念之。何尊底部刻有122字铭文,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清楚地再现于世人眼前。
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国都安阳郊外,爆发了一场战役,史称牧野之战。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周原本是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小国,推翻商朝后,为了加强对殷商遗民分布广泛的东方和中原地区的管理,便决定在河洛这个夏人旧居之地建都。可惜武王不久即病逝,因其子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辅佐代政。周公摄政兢兢业业,“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并亲自东征平定“三监叛乱”。待天下初定,周公即着手在洛邑营建东都。
周公营建洛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这里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能够建成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二是迁殷商遗民于洛,以加强对全国的治理。《尚书·洛诰》记载了周公营建洛邑的经过,新建的洛邑称“新大邑”“东国洛”,又称“成周”。从此,西周便有了两座都城,西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边的洛邑称为成周。
在何尊的铭文中,还引用了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所作“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祷辞。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中国”只是一个方位区划上的概念,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即河洛地区。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概念。
定都天下之中以便治理国家,体现了“自之乂民”的治国理念。史料记载,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国家典章制度。周公创制了五种礼仪和配合礼仪演奏的音乐,教化人们礼仪规范。成康时期,依“周礼”而治国,“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沿着周王城广场中轴线一直走,就来到巨大的周公营建洛邑群雕面前。周公站在高处,手指前方,眺望着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三千多年后的今天,站在这座城市的创建者前仰望,历史的厚重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周公的思想和他所制定的《周礼》在河洛大地发扬光大,他以德治国的民本思想也为后世诸子学说奠定了根基。孔子极为推崇周公,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践行和完善周礼,曾专程从鲁国来到洛邑向老子学习《周礼》,并在周公礼乐的基础上,发展出儒家学说。孔子来到洛邑时,老子在这里担任周朝守藏史(主管国家图书档案)。老子饱览先贤典籍,对《周礼》尤其详熟,并感悟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把自己的体会融入一部名为《道德经》的典籍之中。
可以说,周朝以后的中华文化是以《周礼》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河洛沃土哺育的儒家、道家、释家、理学等各家学派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主干。这些思想在洛阳成长壮大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人们明道德、知礼仪、识善恶、懂是非。不信你看,在洛阳老城西关的周公庙,每天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在独乐园遗址印证《资治通鉴》旨归
出洛阳城东南不远,便来到伊洛河间的诸葛镇司马村。这里曾是宋代司马光隐居的地方。
就在这里,司马光修建了独乐园,编著《资治通鉴》。几百年过去,独乐园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只余一块“司马光独乐园遗址”的提示碑,当地计划重新修建司马光文化园。据介绍,由于司马光在此隐居,村名由原来的“古建村”改为“司马村”。从此,这里开始繁华起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现在的诸葛镇,依然流传有这样的民谣:“司马街三里长,从东到西五祠堂。”司马街就是司马村,五祠堂之一便有司马温公祠。
司马光在洛阳,究竟是怎样的情景?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1071年,司马光退居洛阳,路过汉魏洛阳古城的颓墙时不免心有感叹,遂作《过故洛阳城》一诗。三川说的正是黄河、洛河、伊河。从此,司马光与“十三朝”古都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他潜心编著《资治通鉴》,一住就是15年。
在退居洛阳的日子里,司马光专心编书,清简自处。他把自己住的地方改名为独乐园,乐在读书,乐在编史,乐在观古往今来,乐在看历史更迭……并作《独乐园记》:“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司马光才学和人品名满天下,来洛阳没多长时间,就有许多文人雅士成了独乐园的座上宾,比如邵雍、张载、文彦博、富弼、程颢程颐兄弟等。他们纷纷写诗咏赞独乐园。一时间,花香墨香交映,园林士林并秀,洛阳文气更浓。
借洛阳景色,司马光缓解编书的疲惫。“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既是司马光对古都洛阳这座城市的最好代言,也是他编书著说的灵感来源。在这里,他抱道守穷、韬光养晦,以极简姿态立身于山川林野,以孤灯清影之心力图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中找到偶然与必然、主观与客观的规律。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地方就在独乐园的读书堂。史载,夏日的洛阳酷热难耐,他请人在书屋中挖一深坑,点起油灯埋头著书。在这个地下“凉洞”里,司马光度过了十几个夏天。
1084年,《资治通鉴》全部修完。在这部皇皇巨著中,与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善恶是非,还是功过成败,司马光都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作为历史经验教训节录下来,期望能作为以后的施政参考。他在《进书表》中说自己“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宋神宗赞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并亲为写序,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
1954年,毛泽东接见史学家吴晗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毛泽东一生曾17次批注《资治通鉴》,他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在“洛八办”重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洛阳市老城区九都路222号,是一处看似普通的古院,清代道光年间,洛阳富商庄氏在这里居住;这也是一处充满光辉的院落,1985年,这里正式被命名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
到达这里的时候正是上午,阳光照射下,纪念馆牌匾上的11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似乎昭示这里曾经历过战火硝烟年代,见证过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抗战期间,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个“红色枢纽”,走向延安,走向各个解放区。
走过青石板路,置身宁静典雅的院落,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黑白照片,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激情澎湃的战争岁月。院落的西侧,有一间标有“刘少奇住室”的小屋,窗前刘少奇挥笔著述的塑像栩栩如生。讲解员介绍,1939年,刘少奇三次来到这里,主持召开会议,起草文件,撰写著述。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员的数量短时间内猛增到数十万。革命力量壮大的同时,也带来队伍思想混乱、作风不纯等现象,部分新党员缺乏理论修养,甚至不清楚基本政治常识。刘少奇对此深感忧虑,开始思考“思想入党”这一重大课题。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刘少奇认为,“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进而“提高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只有这样,党员才能成长为“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共产党人。
早在第一次来洛阳之前,刘少奇已经开始思考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并写出相关提纲和部分初稿。1938年12月,中共豫西省委在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下属的渑池兵站举办了两期党员训练班,刘少奇首次作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报告。来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后,不管是召开会议还是举办培训班,不管是接送地下党员还是部署工作,刘少奇都把自己关于党性修养的思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周围的人,这部共产党人的“心学”也得到不断完善。最终,他在报告的名称前加了个“论”字。
1939年,延安,刘少奇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推动我们党自身建设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毛泽东称为“提倡正气,反对邪气”。无数共产党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不断学习、砥砺、锻炼,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14年后,洛阳矿山机器厂迎来了31岁的共青团郑州地委副书记焦裕禄。作为党的干部,焦裕禄在这里工作了9年。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走出纪念馆,迎面遇上一队身穿校服的小学生,整齐地站在纪念馆前广场上。他们一脸虔诚地望着牌匾上的金色大字,眼睛里闪着光。纪念馆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当地纪委监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将廉洁文化融入各行各业,在人们心里播下廉洁的种子。
时光流转,洛阳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今早已变化了容颜,但“求天下之正中”的情怀依然深深扎根于此。站在洛阳城楼,看洛水伊水缓缓流过,邙山依旧苍翠,这座城市的人们正在穿越历史的风尘快步前行。(李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