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芸
图为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秦九韶纪念馆“数学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现场,院士给参加活动的师生签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为“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久前,由中国科协牵头主办的“典赞·科普中国”发布年度科普榜单,“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获评科普中国年度特别人物。“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自2002年12月发起以来,组织两院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政机关、乡镇农村、部队军营,开展2000余场次科普活动,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6月,在活动20周年之际,路甬祥、王志珍、赵忠贤、杜祥琬等20位两院院士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活动成绩和体会。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肯定他们“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勉励他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强国实践中,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与未来中国发展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是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院士之一。他回忆:“我原来自己不知道要去做科普,为什么促使我去搞?2004年,国家批准了中国的第一次探月——嫦娥一号。很多人莫名其妙,中国干吗要去搞月亮,月亮到底有什么东西值得去干。当时我就感觉到一个重大责任,要向公众去说明,非常有必要,这对于国家意义重大。我由此感到科普也是科学家的责任。我以后当然也就越做越多。”
院士是追求科学精神的一面旗帜。2002年,在我国科普法颁布实施之际,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启动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活动启动后,众多院士专家积极响应。
《Sora的降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你的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打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的短视频平台主页,一个个短视频引人关注。“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专家”“星期天叫我孩子来看您直播”……视频下的跟帖,表达着观众的喜爱,体现着这块科普小天地的吸引力。
金涌院士是流态化、反应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循环经济领域相关学科发展与实践开拓者,在清华大学任教50余载。如今他以另一身份活跃于大众视野——作为深受年轻人青睐的“科普达人”,他把深奥的科学原理与日常所见的现象融会贯通,展现出奇妙的科学世界。在抖音科普一年多,他已收获200余万“粉丝”。
“做科普几十年,我有一条体会:科普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服务人才培养。”金涌举例说,十多年前,国家着手推循环经济,当时很多人不知何为循环经济,他们去了很多省市县,给领导干部做科普。后来,循环经济的理念被广为接受,各地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循环发展模式。
科普的人群是多样的,教师、博物馆工作者、科学教育工作者都在参与。科学家群体尤其院士群体为什么不可替代?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情况下,信息的权威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科学传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说,科学家应该更多地走到公众中去,“不要以为科学家只是研究高深的学问,实际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做科普,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与未来中国发展的关系。”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犹如高原和高峰的关系,只有厚植高原沃土,高峰才能更加雄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断,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对国家的期望,两院院士们也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9月2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科学与中国”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宣读《“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书》,号召两院院士“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实现“每年有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的目标。
从过去20年2000多场到今后1年1000场,场次的增多,对科学家的科普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准备科普报告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每次都把同样内容“拷贝”一下,而是要有针对性,做到“量身定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20位院士之一。每场科普讲座前,他都会根据受众特点精心设计讲稿。面向中小学生,侧重于通识教育和兴趣启蒙;面向大学生,侧重于计算机前沿态势及对科技发展的影响;面向政府企业,重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介绍信息化对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面向专业人士,主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技术层面分享交流。
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展现更多新形式,一批老科学家变身“科普达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刘嘉麒,希望你们对地球科学感兴趣。”在短视频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带着和蔼笑容,将火山地质知识娓娓道来。他发布的《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火山浑身都是宝,人类的力量可以挖空火山吗》等视频,既生动又有趣。很多人喜欢他的讲解,亲切叫他“火山爷爷”。
“在学校里讲课,一堂课只有几十、几百个学生听讲,在互联网平台上,经常有几万、几十万个观众。”打开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的抖音主页,两行简介引人注目:“一起来听‘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浅说’深海”“讲述有趣的和颠覆你印象的海洋知识”。88岁高龄的他,是一位有着百万粉丝的“85后”视频博主。《世界上95%的火山在海里》《海水是蓝色的,为什么海浪却是白色的?》……在短视频里,汪品先不仅讲述有关海洋的科学知识,还孜孜不倦传播科学精神。“很多科学的源头创新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我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睡不着觉,这才叫科学家精神,科学最大的驱动力是好奇心。”
据介绍,院士们不断创新科普形式,采用在线直播、长短视频、报纸图书、广播电视等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科普需求。10位院士在抖音参与“院士开讲”,45位院士、400位教授在抖音累计直播公开课1万场;多位院士深度参与热播电视节目《未来中国》;陈孝平、刘经南、孙和平等多位院士开设院士科普工作室。
“历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表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犹如高原和高峰的关系,只有厚植高原沃土,高峰才能更加雄伟。”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有关负责同志说,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迫切需要树立“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通过科学普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厚植沃土。
“我不知道能在谁的内心埋下科学启蒙的种子,但我相信一定有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做好科普工作指明方向。
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所在。许智宏说:“做‘科学与中国’,就是让更多年轻人热爱科学。科学家如果讲得好,也许就会在年轻人的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作为“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发起人之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现为学部工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的科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沈保根带的学生中,有的就曾听过他的巡讲报告。“听了讲座之后,有的高中生对物理科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有的后来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我有3个从本科带到博士的学生,我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从巡讲活动开始的。”
“我很幸运,在我人生的起步阶段,科学家走进了我的世界,使我保持原初的对无垠宇宙的好奇。”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20位院士专家之一,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深有感触地说,他曾到一些不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做讲座,那里的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令他印象深刻;一些当年听报告的孩子,已经加入科研队伍,这令他深感欣慰。“我不知道能在谁的内心埋下科学启蒙的种子,但我相信一定有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很喜欢去一些边远地区作科普报告,他感觉“那里的孩子更需要科普知识和科学教育”。袁亚湘回忆,自己小时候听过“华罗庚优选法小分队”的科普报告,虽然台上作报告的不是华罗庚本人,但当时依然给他带来巨大震撼。“做科普的重要性正在于此,一场科普报告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袁亚湘说,人才培养和种庄稼的过程其实很像,撒下种子,提供足够的养分和良好的环境,好苗子会逐渐冒出来。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我们!”金涌回忆了他十多年前的一段经历:下了飞机坐火车,下了火车坐汽车,几番折腾,终于来到云南一座偏僻县城的中学。此时,操场上挤着近千名学生,他在掌声中走上讲台,报告主题是“创新思维的养成”,学生们听得专注,他讲得起劲。报告结束后,等待签名合影的学生排起了长队。如今,金涌已想不起那座县城的名字,却怎么也忘不掉学生们眼里的光。为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们能够获得科普资源,金涌曾联合一些院士拍了20个视频,每个视频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10分钟。他们刻成几万套光盘送给偏远地区的中学老师,请他们在讲课之余放给学生们看。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现代公民。”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有关负责同志说,提升科普工作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这已成为“科学与中国”再出发的新航标。(作者:吴晶 韩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