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清风泉城

  • 时间:2024-08-13
  • 文章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作者:佚名

  20240809_073612_000.jpg

  图①:济南市大明湖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40809_073612_001.jpg

  图②:济南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图。济南市纪委监委供图

  20240809_073612_002.jpg

  图③:济南市历下区党员干部到历下区基层廉洁文化教育展厅参观学习。孟祥娣摄

  20240809_073612_003.jpg

  图④:位于文忠园内的张养浩雕像。李雷摄

  20240809_073612_004.jpg

  图⑤: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李自强摄

  济南又称泉城。《老残游记》中如此描述济南的如画美景——“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是济南的魂,文化是济南的根,每眼泉水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让济南的泉更灵动、鲜活,也成就了厚重的历史文脉。读懂济南的泉水,就读懂了这座城。

  大明湖珍藏着曾巩治理水患的遗迹余泽

  济南泉水众多,仅老城区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喷涌不息的泉水,如同跳动的脉搏,更使得济南平添了几分江南气息。

  有了泉,就有了名士。在大明湖东南隅岛上的历下亭里,有一副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史上不少文化名人或为官或寓居于济南,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在题咏济南泉水的诗词之中。

  1071年,当时叫齐州的济南迎来了一位太守——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可以想象,这个南方人一定被当地的风景深深打动了,惊叹于“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在数百处涌泉之中,他把最大的一眼命名为“趵突泉”。

  如今,在大明湖的汇波楼,曾巩的木雕像矗立其间,峨冠博带,手持书卷,凝望着大明湖。

  汇波楼下,就是济南古城北门。喜爱大明湖的曾巩,在大明湖建设了治理水患的北门水闸。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泉眼众多,时常造成水患。曾巩经过实地考察,亲自指挥了水闸修建。新建起来的北门水闸,起到了调节水量的作用,使得大明湖成为一个天然水库,不仅解决了水患,还可以灌溉良田。

  清道光年间,山东布政使刘斯湄为重修的曾巩祠撰写碑记称:“至今民赖以安,永除水患。”这道水门,今天仍在沿用。

  曾巩主政济南,下车伊始,就发现这里社会治安一团糟:豪强地主结党称霸,横行乡里;土匪占据要地,杀人越货;盗讼案件多发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在经过细致调查之后,曾巩精心布局,果断惩处黑恶势力,大力推行保甲之法,组织百姓互相救援,共同维护治安,迅速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环境,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以至诉讼都大幅减少,“狱以屡空”。

  从赴任到离任,曾巩在济南不过两年时间,却被济南人传颂千年。他调任襄州时,济南百姓关闭城门不愿让这位贤太守离开,曾巩不得不在夜间悄悄出城。

  曾巩留给大明湖的,是实干担当的处事作风和爱民利民的民本情怀,是一种足以融入城市血脉的精神力量。

  2009年,扩建的大明湖新景区正式免费开放,封闭多年的“园中湖”从此成为开放的“城中湖”,百姓家门口的“镜中天”;2017年,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全部免费开放。大明湖与济南、济南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

  如今的大明湖,有桥相接,有径相通。桥下有水,院中有井,路边有阁,石间有细流涓涓,林中有鸟鸣蝉唱,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在汇波楼上远眺大明湖,恍然发觉,眼前的这水,是活的生命。一切都像曾巩在《舜泉》中所写的那样,“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

  文忠园铭记着张养浩渴求善治的“忠告”

  济南天桥区北园街道柳云社区,有一处公园叫文忠园。元代名臣、文坛大家张养浩的墓就坐落于此。

  济南是张养浩的出发点,也是他的归宿。在六十年里,他几次从这里出发,最终又回到这里。

  史载,张养浩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为官清廉自守、颇有建树。他在任上对同时代的官员发出忠告,“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厥心溪壑,适以自贼”。

  好一个“适以自贼”!张养浩认为,如果贪心像沟壑一样难以填满,就会毁了自己,从而给为官者划出了一条警戒线。他把自己的为政心得整理成书,分别取名《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后世统称《三事忠告》。

  《牧民忠告》讲述地方官员日常工作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朝廷考核的内容。《风宪忠告》认为监察官员要做到忠于职守就要将个人置之度外。《庙堂忠告》则从修身全节、识贤用贤、重民保民、远虑应变和为相之道五个方面对“居庙堂之高”的显官们进行劝告。这些“切实近理”的文字,体现的是张养浩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思想和心系天下的情怀。

  1321年,张养浩归隐济南,他游大明湖,赏泉水,创作诗文散曲。也许是崇拜陶渊明的缘故,张养浩在家里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庄”,以示仰慕之意。多年之后,五柳庄逐渐演化为村名。

  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再次征召张养浩负责赈灾。为救民疾苦,年近六十的张养浩散尽家财,赴陕西上任。西行路上,目睹灾民的悲惨经历,他写下脍炙人口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忙于赈灾,积劳成疾,最终卒于任上。《元史》记载,张养浩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氏后人将他的遗体接回济南安葬,其“为官则清廉、为民则守信、经商则诚恳”的名言世代流传。

  七百年过去,张养浩墓前青松翠柏越发枝繁叶茂。这里原来叫张公坟村,后改名柳云社区,但当地人外出寻宗认亲时仍习惯称呼自己来自张公坟。张公坟不再只是一个墓地,更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个符号。

  如今,张养浩的后人已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23个省份,张公坟是他们共同的祖墓。每年,来自各地的张养浩后裔代表都会到文忠园祭拜先祖、弘扬祖德。

  张养浩的雕像静静地立在文忠园以西的云庄遗址上。如今的文忠园,已经成为济南市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这些年来,济南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本地廉洁文化资源,打造“泉城清风”廉洁文化品牌,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拓展廉洁文化阵地,推动完善廉洁文化建设制度机制。同时,推出《济南清廉之旅》栏目,将更多的红色廉洁教育场馆搬到网络上,让廉洁文化的种子更好地融入济南的每个角落。

  英雄山见证了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

  槐荫区槐荫广场东北一角,“四五”烈士纪念碑矗立于一片万年青之中。碑的正面,“宁死不屈浩气长存”八个大字闪闪发亮;背面,二十二名革命先烈的英名镌刻其上,使得纪念碑越发庄严肃穆。

  走近碑身,沿着这些名字依次读下去,蓦然间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邓恩铭。

  英雄的城市见证了革命道路的不易和烈士的不朽。

  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支部。

  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见证了邓恩铭在济南的革命活动。纪念馆南临趵突泉,北靠五龙潭,以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旧址为基础修建而成。当年邓恩铭和他的战友们一边漫步于泉潭之间,一边思考着济南党组织工作。泉水的清冽与纯粹,是否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的斗志呢?

  作为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不仅信念坚定,还坚决与腐化现象作斗争。他在担任山东省委书记等职务期间,掌管过党的许多经费,而自己一直生活清寒。遇到家乡遭遇灾年,家中索要钱款救济,他以一封书信道明心志,“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只能谋个人的温饱,无力顾家”。当他发现时任山东省委领导成员之一的王复元贪污党费时,及时制止并将其开除出党。

  1929年初,邓恩铭第三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从容就义,年仅30岁。

  从“四五”烈士纪念碑一路向东南,开车片刻就来到英雄山下的济南战役纪念馆。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经过八昼夜浴血奋战,泉城获得解放。

  就在济南战役准备过程中,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发出号召,强调要加强纪律教育,要求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专门制定《约法七章》,明确入城人员必须遵守的纪律、原则。

  济南战役纪念馆陈列的一个已经严重掉色的黄色挎包,默默讲述着一段纪律故事。

  济南战役中,某部三营七连经过浴血奋战,打到了城外东南角。上级命令他们就地休息,准备晚上发起总攻。休息过程中,一名刚补充的战士小赵悄悄走开了。不一会儿,只见他兜着一些东西跑了回来,笑呵呵地说:“副班长,有烟吸了。”说着丢给每人一包烟,还有一些糖果、饼干。大家一看就知道他违反纪律了,不约而同地把香烟等物品还给他。

  副班长郝春耀沉思了一下,就从一个黄色挎包里拿出了《约法七章》,对小赵说:“咱们是人民解放军,要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拿人民的任何东西。你这是违反了《约法七章》,快把东西还给人家。”说着,郝春耀把这些香烟、饼干、糖果全部都装进了黄色挎包,和小赵一起走进街上一家商店。

  店主人一看拿东西的那个战士又来了,以为刚才拿得不够,又领人来拿,赶忙点头作揖,说:“老总,要什么尽管拿。”郝春耀和蔼地对他说:“掌柜的,我们是人民解放军。赵同志刚从国民党军队解放过来,还不懂我们的政策、纪律。我们把东西都送回来了,向你道歉。”说着,把挎包里的东西拿了出来,放在柜台上。

  济南战役胜利后,新华社发布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指出:“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逃脱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孟子曾盛赞泉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有源之水,才能昼夜不息,滚滚流淌。置身于泰山与黄河的怀抱之中,得益于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济南的泉水日夜流淌,那么清澈,那么甘甜……(李自强 张宁)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15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